万壑千岩里,声来何属钟。
林深不知寺,总被白云封。
万壑千岩里,声来何属钟。
林深不知寺,总被白云封。
这首诗描绘了雪浪山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交融。
首句“万壑千岩里”,以“万”和“千”两个极数词,生动地描绘了雪浪山周围群山连绵、峡谷众多的壮观景象。这里的“壑”指的是山谷,“岩”则是指岩石峭壁,共同构成了山川的雄伟风貌。
次句“声来何属钟”,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间的声音比作钟声,既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声响,又暗示了山中寺庙的存在。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声音的美妙,也引出了对山中古刹的遐想。
第三句“林深不知寺”,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中环境的描述。在茂密的树林中,寺庙仿佛隐匿于自然之中,难以寻觅。这里的“深”字,不仅形容了林木的繁茂,也暗示了寺庙与世隔绝的静谧与神秘。
最后一句“总被白云封”,以“白云”作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景象。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同时,“封”字生动地表现了白云覆盖山峰的状态,仿佛将山中的寺庙与外界隔绝开来,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浪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山中寺庙的巧妙隐喻,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静谧、神秘而又超凡脱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戚里张公子,古貌又古心。
面若一尺玉,心如百鍊金。
碧树阴阴绕茅屋,不惜黄金买书读。
有时梦到羲皇前,河洛图书看不足。
白昼呼童扫落花,高閒真似野人家。
堂上灵椿八千岁,綵服裁为五色霞。
白头邂逅洪都市,令我见之心即喜。
今人容貌古人心,一曲长歌吾老矣。
房星夜坠秋河碧,夭矫雄姿龙八尺。
何年飞下九重天,自□人间骑不得。
置之天上白玉阑,长鸣直欲趋天关。
瑶池碧桃千万片,回风吹雪春斑斑。
不学开元照夜白,西入褒斜走荆棘。
愿逐轩辕凌紫霞,远游常在太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