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买得栽松地,画得虬松便有情。
山气势从心里动,海涛声在耳边生。
七层翠拥人难隐,十八年来梦未成。
却怪耐寒神独老,帝秦知汝素能轻。
不曾买得栽松地,画得虬松便有情。
山气势从心里动,海涛声在耳边生。
七层翠拥人难隐,十八年来梦未成。
却怪耐寒神独老,帝秦知汝素能轻。
这首《画松》由明代诗人梁以壮所作,通过描绘一幅画中的松树,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以及时间与梦想的对比。
首句“不曾买得栽松地”,开篇即点出诗人并未拥有真实的松树,而是通过画作来寄托对松树的喜爱与向往。接着,“画得虬松便有情”一句,表达了画家笔下松树的生动与情感,仿佛松树本身就有生命,能够触动人心。
“山气势从心里动,海涛声在耳边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内心的联系。山的雄伟和海的波涛,不仅在外在世界中存在,也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激荡,形成一种内在的共鸣。
“七层翠拥人难隐,十八年来梦未成”则将自然景观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松树的翠绿环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梦想的追寻。尽管经历了十八年,但梦想仍未实现,这既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未竟事业的坚持。
最后,“却怪耐寒神独老,帝秦知汝素能轻”两句,以松树的耐寒特性为喻,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或某种理想状态的超然态度。耐寒的松树似乎在岁月中保持了青春,而诗人则可能在追求某种理想时显得更为淡泊。
整体而言,《画松》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世界的深刻连接,以及对时间、梦想与自我超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