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对历史上司马迁遭遇不幸的同情和赞赏。司马迁因陷入李陵之狱,被迫接受宫刑,其身遭受严重摧残,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史记》的撰写。
诗中的“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指的是司马迁背负着他的文学作品,无法容忍那些尖锐如刺的困难和障碍。"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形象地描绘了司马迁在极端痛苦中依旧保持冷静,从容进食的情景。
“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表明他完成《史记》是为了留给后世,而他的内心的愤懑和不满,只能通过作品来稍许发泄。"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则强调了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超越了一般家族,是他个人的高远志向所达到的高度。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这句话中的“樊父”指的是司马迁,他虽然遭遇极端不幸,但他的品行和直率如同儒家圣人孟子的教诲,未曾有所亏欠。"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则批评了那些用小聪明来欺骗他人的行为,认为司马迁遭受的不幸远超过了他们的小伎俩。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文学成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王安石对司马迁深切的同情和敬佩,同时也反映出王安石自己面对政治挫折时的坚持和信念。
庭束蒲鞭吏昼閒,禽声人语两关关。
郊坰戎队穿花里,阡陌儿童戏雉间。
禅语屡题投子寺,仁风常满皖公山。
荐书闻道交宸几,尺一封泥合锡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