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数卷书,足以乐樵渔。
众谓衣冠传,自同岩谷居。
潜心富仁智,育德审盈虚。
刺史如相访,渊明有旧庐。
床头数卷书,足以乐樵渔。
众谓衣冠传,自同岩谷居。
潜心富仁智,育德审盈虚。
刺史如相访,渊明有旧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床头数卷书,足以乐樵渔”,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隐士的生活场景:几卷书籍摆放在床头,这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环境下,隐士可以悠然自得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仿佛樵夫与渔人般自在。这里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简朴,更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
接下来,“众谓衣冠传,自同岩谷居”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隐士与世俗社会的不同选择。世人往往追求官场名利,而隐士却甘愿与山岩谷地为伴,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放弃,更是对内心自由与精神追求的执着。
“潜心富仁智,育德审盈虚”则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精神世界。他们深入思考,追求仁义智慧,培养高尚品德,同时审慎对待人生的各种得失。这种生活态度,既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也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
最后,“刺史如相访,渊明有旧庐”以陶渊明为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如果官员来访,隐士愿意在自己的旧居中接待,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礼节的尊重,也暗示了隐士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而是保持着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切追求,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欲问故人归未归,江湖不见雁南飞。
青云未上辞乡国,白璧无因困褐衣。
客里书来行李滞,江南春尽落花稀。
倚门望断山川远,我却疑君此策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