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重过半山堂,依旧千峰入坐苍。
更有好花明后院,旋添新竹荫虚廊。
画图想像摹云谷,诗句模糊认雨墙。
却怪山禽似相识,向予啼上卧龙冈。
春风重过半山堂,依旧千峰入坐苍。
更有好花明后院,旋添新竹荫虚廊。
画图想像摹云谷,诗句模糊认雨墙。
却怪山禽似相识,向予啼上卧龙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造访半山堂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联“春风重过半山堂,依旧千峰入坐苍”以春风为引子,点出诗人再次造访的情景,半山堂前的群山依旧苍翠,仿佛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这里运用了“重过”的概念,强调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和多次探访的经历。
颔联“更有好花明后院,旋添新竹荫虚廊”进一步展开画面,不仅有春日的鲜花点缀后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还有新长的竹子为走廊投下一片清凉的绿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
颈联“画图想像摹云谷,诗句模糊认雨墙”则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思绪。他仿佛在心中勾勒出一幅云谷的画卷,通过诗句去触摸那模糊的雨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尾联“却怪山禽似相识,向予啼上卧龙冈”以山禽的啼声作为收尾,似乎这些鸟儿也认识诗人,特意在卧龙冈上鸣叫欢迎。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以及诗人与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诗意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岷山中断洮水来,分入西湖浸城址。
一落城阴不复回,馀波日转皋兰尾。
阴风凄冽寒气早,愁雾惨澹边思起。
谁言秋水澹无情,默观意亦有悲喜。
天轩地辟沧溟开,百川东奔如激矢。
龟龙受职日夜趋,万折必东效臣子。
发源本愿盈科进,筑防岂期因坎止。
日升不及浴云龙,泥润空能养萑苇。
停波寂寞虽无语,物情得失应如此。
淮阴野外乞馀食,留侯圯下收堕履。
当年或失龙准翁,冷落功名千古耻。
我欲鸠工聚长锸,齐平决堤如决纸。
直看惊湍万里潮,免嗟穷涸千山底。
风摇庭树云拍天,雪花乱抛如剪绵。
举头三日不见日,屋檐已攲街已填。
富儿围炉笑浮颊,坐绕笙歌飞酒船。
儒生屈膝冻欲死,犹呵秃笔书长笺。
诗成吟哦不知了,儿饥索饭厨无烟。
太平君子万民父,身居天上心民边。
重怀长安桂玉费,急飞宸翰蠲屋钱。
门前卖报走如水,家家顶祝神霄仙。
小人犹有负暄见,轻繇薄税今当先。
楚人得弓未为大,愿将此施均八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