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射生游牧地,即今渐亦重农田。
耨耘未识各勤力,丰歉惟云总赖天。
出逐草泉长夏里,归临铚艾九秋前。
耕而卤莽报卤莽,塞穑观馀始信然。
本是射生游牧地,即今渐亦重农田。
耨耘未识各勤力,丰歉惟云总赖天。
出逐草泉长夏里,归临铚艾九秋前。
耕而卤莽报卤莽,塞穑观馀始信然。
这首诗描绘了蒙古地区从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重视农田耕作的社会变迁。诗人通过对比“射生游牧”与“重农田”的两种生活方式,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首句“本是射生游牧地”,点明了这片土地原本以狩猎和放牧为生的自然状态。接着,“即今渐亦重农田”则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开始重视农业耕种,逐渐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耨耘未识各勤力,丰歉惟云总赖天”两句,表达了农事的艰辛与对自然的依赖。农民们辛勤耕耘,但收成的好坏却完全取决于天时,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出逐草泉长夏里,归临铚艾九秋前”描绘了农忙时节的情景。夏季,人们追逐着草场和泉水,忙碌于广阔的草原上;秋季来临之前,他们又回到固定的地点,准备收割作物。
最后一句“耕而卤莽报卤莽,塞穑观馀始信然”总结了农事的特性。即便耕作粗放,最终的收获也往往不如预期,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观察剩余的作物,人们才能确信一年的劳作是否有所回报。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蒙古地区社会变迁的侧面,也深刻反映了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