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答张文学培基》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界的深刻洞察。
诗中开篇“快意不竞惟竞劳”,表达了对追求快意生活的反思,指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竞争,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接着,“面黧胡使心不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面对生活艰辛时的心态,即使面容憔悴,内心仍能保持坚韧与不屈。
“醍醐一斛供一蚁”运用比喻,将珍贵的醍醐比作稀少的资源,而“一蚁”则象征着个体的渺小,强调了个人在宏大的宇宙面前的微不足道。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平衡的探讨。
“与君中年各有缚,势难脱屣虚空逃”点出了人到中年,往往被各种责任和束缚所困,难以摆脱现实的羁绊,寻求心灵的解脱。这一句体现了对人生阶段特定困境的共鸣。
“海风汃汃云萧萧”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海景图,通过“海风”、“云”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辽远、深沉的意境,暗示着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下上者雁龙则韬”可能是指人生的起伏变化,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都应保持谦逊与谨慎的态度。接下来的“理矰弃雁射龙去,龙不可得珠可捞”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生追求与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强调了在追求过程中应有所取舍,不应盲目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将珠持照千丈穴,穷极虱角辨蚊毫”表达了对知识探索的渴望,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强调了深入研究与精确理解的重要性。
“庄生齐物亦私见,谭子说化非鸿苞”引用了庄子和谭子的哲学思想,探讨了万物平等与变化的本质,同时也提出了个人见解与普遍真理之间的关系。
“此中有谛意相揭,按之不定成狂涛”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与理解,以及这种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不儒不墨四民蠹,坐令鬼弄屠沽嘲”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偏见和不公,指出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不应受到歧视,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昔余拄胫惭未牢,踔趯六合神为騊”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以及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袭形欺影四十载,浪以寸静攻万嚣”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通过内心的平静对抗外界喧嚣的努力。
“不断棼丝不宰肉,惜哉在匣昆吾刀”可能是在比喻对事物的坚持与珍惜,以及对自身能力的珍视。
“子今抱石砭予病,惟镜合水明始交”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希望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的愿望。
“镜匪愁碎但愁翳,水宁与涸毋与淆”强调了保持内心清澈与外界环境的纯净,避免误解与混淆。
“微光若出藕丝孔,其息洞达通八霄”描绘了微小事物也能带来深远影响的景象,鼓励人们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于兹握守作骖乘,五岳秉简纷来朝”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同探索世界,共同面对挑战。
“世事等彼虚堂坳,罔疑渤海长滔滔”强调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广阔世界的敬畏。
最后,“他年揽子偕游遨,潢流痛洗尘根胶,手摘北极星如瓢”表达了对未来与朋友共同旅行的期待,以及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