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至祠雍。千灵洽,百辟从。
上何以幸雍,仁必世帝禧钟。西臣流沙,安息条支。
都梁郁金,符拔狻猊。南荡百粤,下濑苍梧。
孔翠桂蠹,明珠珊瑚。诸夏安服,奇珍咸集。
降王母,假太乙。答神贶,行斋祀。
金支彩毦,恍不见际。庸作歌,耀万世。
上之回,至祠雍。千灵洽,百辟从。
上何以幸雍,仁必世帝禧钟。西臣流沙,安息条支。
都梁郁金,符拔狻猊。南荡百粤,下濑苍梧。
孔翠桂蠹,明珠珊瑚。诸夏安服,奇珍咸集。
降王母,假太乙。答神贶,行斋祀。
金支彩毦,恍不见际。庸作歌,耀万世。
这首明代王世贞的《汉铙歌十八曲(其四)上之回》描绘了皇帝巡幸雍地,祭祀天地神祇的盛大场面。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如“千灵洽,百辟从”展现了皇家威仪和众臣的恭顺;“仁必世帝禧钟”表达了对仁德天子的赞美和祈福。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来自四方的贡品,如“西臣流沙,安息条支”的珍奇异宝,以及“南荡百粤,下濑苍梧”的广袤地域。
诗人还提到了“孔翠桂蠹,明珠珊瑚”,象征着各地的瑰丽自然资源,以及“诸夏安服,奇珍咸集”的天下太平景象。在这样的庆祝活动中,皇帝“降王母,假太乙”,向神灵表达谢恩,并举行庄重的斋祀。最后,“金支彩毦,恍不见际”描绘了仪式的辉煌壮观,而“庸作歌,耀万世”则寓意这一盛事将永载史册,光照万代。
整首诗以典雅的词句,生动再现了古代皇家祭祀的宏大场面,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东郊过新雨,野色何氛氲。
嘉苗起萎病,万顷堆寒云。
田父揖行客,苦诉村墟贫。
年年夏旱时,赤地流黄尘。
小儿困锄耘,烈日背欲皴。
大儿斡水车,手足无完筋。
官租且不供,矧欲养吾身。
东邻久无烟,几口能生存。
西邻逐熟去,今作何乡人。
行客谢老农,艰难困劳尘。
而今新官家,宽大布深仁。
大臣亦端良,乘时转鸿钧。
汝岂不自觉,新岁雨泽匀。
寰区日宁靖,百物方欣欣。
尔曹死亦足,及为太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