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的《还源诗十二章》之三,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还源去,欲求般若易”开篇即点明了追求智慧的道路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回归本源。这里的“般若”是佛教术语,意为智慧或觉悟,常用来指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
“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则进一步阐述了达到智慧的方法——消除内心的纷争与对立,即“是非心”。当一个人的心灵平静下来,不再被外界的评价和自我内心的冲突所左右时,自然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获得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外在知识的积累,而是内在心灵的觉醒与净化。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内心世界,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此作为通往智慧之路的起点。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智慧追求,也蕴含了普遍的人类智慧,即通过内心的净化来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和谐共处。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有感二首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
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
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
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
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
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乐,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
爱景人方乐,同雪候稍愆。
徒闻周雅什,愿赋朔风篇。
欲俟千箱庆,须资六出妍。
咏留飞絮后,歌唱落梅前。
庭树思琼蕊,妆楼认粉绵。
瑞邀盈尺日,丰待两岐年。
预约延枚酒,虚乘访戴船。
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
几向霜阶步,频将月幌褰。
玉京应已足,白屋但颙然。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杂曲歌辞·杨柳枝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