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节如垂玉,晞阳欲起烟。
润馀霏晚卉,凉始到前川。
莎阪愁蛩语,兰皋迟客鞭。
名言思祭义,触景倍悽然。
应节如垂玉,晞阳欲起烟。
润馀霏晚卉,凉始到前川。
莎阪愁蛩语,兰皋迟客鞭。
名言思祭义,触景倍悽然。
这首诗描绘了露珠在特定季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晚花上以及前川中的不同形态与影响。诗人以“应节如垂玉”开篇,形象地将露珠比作垂下的玉石,既突出了露珠的晶莹剔透,也暗示了其在特定时节的独特存在。接着,“晞阳欲起烟”一句,巧妙地将露珠在阳光初照时的状态与轻烟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润馀霏晚卉,凉始到前川。”进一步描述了露珠对植物和水体的影响,露珠的滋润使得晚间的花卉更加生机勃勃,清凉之感从河川开始蔓延,展现出露珠带来的自然之美与凉爽之感。
“莎阪愁蛩语,兰皋迟客鞭。”这两句则转向了露珠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影响,露珠在莎草和兰草上停留,似乎让蟋蟀的叫声都带上了几分愁绪,而等待着客人的马鞭也仿佛因为露珠的存在而显得更为迟缓,这些细节描绘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深度。
最后,“名言思祭义,触景倍悽然。”表达了诗人面对露珠这一自然现象时的感慨,既有对露珠本身美丽景象的赞叹,也有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然与人类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谁将万柄青夫容,横空倒插成此峰。
性情自出依傍外,气势尚在回翔中。
孤根一削不盈尺,危乎殆矣逾玲珑。
旁有巨穴幽且怪,以火来照天光通。
苔纹迸裂石乳腻,蝙蝠侧翅惊盘空。
松杉千尺覆其上,长根乱走如蛟龙。
野亭一角就平衍,山光下射青濛濛。
群流趋涧众响激,魂魄凄慄天无风。
冷泉判事有苏老,风流照耀谁能同。
我来但得遂佳赏,归将眼福夸邻翁。
问尔几年辞印度,飞来傥有神灵护。
冥冥雷雨满秋山,万石腾空待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