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
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
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名为《怀古》。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过去教化之心的怀念。
首句“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如孔子未及时到达鲁国传道的遗憾,以及自己在追寻古道过程中的困惑和疲惫。这里的“尼父”指的是孔子的尊称,表明诗人对孔子思想的敬仰。
接着,“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传播教诲、弘扬道德的渴望与无奈。这里“教化心”是指诗人想要继续和发扬古代圣贤的教育思想,而“纡郁不能伸”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愿望被现实所压抑,难以实现的苦恼。
第三句“我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诗人通过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和对话,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思想上的解脱。这里“知己”指的是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思想的人,“万方”则象征着广阔无边的世界,而“喧喧”则形容了心中充满了欢愉和希望的声音。
最后,“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君主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制度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在这里“百王”指的是历代帝王,而“孰不挹其源”则意味着无论哪个朝代,都是从古圣先贤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以及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困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