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其一》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鱼龙随水落,猿鹤喜君还。

旧隐丘墟外,新堂紫翠间。

野麋驯杖履,幽桂出榛菅。

洒扫门前路,山公亦爱山。

(0)
注释
鱼龙:古代神话中的水怪,这里比喻人的离去或消失。
猿鹤:猿猴和仙鹤,象征隐士的伴侣。
丘墟:废弃的房屋或遗址,表示过去的居所。
紫翠:形容山色青翠,象征清新自然。
杖履:手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榛菅:杂草丛生的地方,形容环境清幽。
山公:指山简,这里借指喜欢山居的人。
翻译
鱼龙随着水流消失,猿猴仙鹤因你归来而欢喜。
你在旧日隐居之处的废墟之外,新建的厅堂坐落在青翠的山林之间。
野生的麋鹿已习惯你的杖藜漫步,幽静的桂树从杂草丛中显现。
清扫门前小径,连山公(指山简,晋人,好酒)也喜爱这样的山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鱼龙随水落,猿鹤喜君还"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的生物对主人归来的欢庆之情,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旧隐丘墟外,新堂紫翠间"则是对诗人新居环境的描绘,表明诗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安顿下来,并且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野麋驯杖履,幽桂出榛菅"两句中,“野麋”指的是野生的小动物,而“驯杖履”则是形容这些小动物对诗人无所畏惧,亲近而不害怕。"幽桂出榛菅"则描绘了山中的桂树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景象,这些自然元素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最后两句“洒扫门前路,山公亦爱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居住环境的精心打理,以及对这片山野的深厚情感。"山公"在这里指的是隐居于山中的士人,而"亦爱山"则强调了这种情感是相互的,山林不仅给予了诗人安宁的生活,也收获了诗人的喜爱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理想状态。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扇子诗·其三十五

峡围碧玉裹青天,栈道凌虚迸出泉。

只有好山须强勉,为渠开眼冒风烟。

(0)

浴罢

泉汤瀹肤垢如失,振衣坐觉神充实。

挹其寒冽事清盥,三咽逾甘过饴蜜。

华清之池故有名,玉莲出水香雾生。

可怜妃子汗犹湿,已闻伐鼓渔阳声。

我思行吟泽畔者,梦想沧浪归濯缨。

(0)

尤丈京丈和篇踏至四用前韵为谢

江南从识桂花林,岁岁逢秋属意深。

夜气未添承露掌,晓光先上辟寒金。

玉笙殿迥应留月,铁杵岩高不用砧。

争似吾家种流水,拥香亭榭绿沉沉。

(0)

溪水

溪水东流去,何时合大江。

岂无双鲤鱼,附书还故乡。

不忧溪水迟,所恨垄坂长。

临流一叹息,四顾山苍苍。

(0)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其十五

晓来天气便清新,独倚阑干正暮春。

花落花开莺自语,东风吹水细鳞鳞。

(0)

题洛阳村寺

金谷花时醉一场,旧游无日不思量。

谁知万水千山里,枉被人传过洛阳。

(0)
诗词分类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诗人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