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代衣冠第一人,老来鸣道振遗音。
勋庸臣子平生志,书易圣贤千古心。
士愿执经来鹿洞,客求挟册售鸡林。
飞仙虽去斯文在,山阁神光照斗参。
前代衣冠第一人,老来鸣道振遗音。
勋庸臣子平生志,书易圣贤千古心。
士愿执经来鹿洞,客求挟册售鸡林。
飞仙虽去斯文在,山阁神光照斗参。
这首诗《挽尚书先生》由宋末元初的方一夔所作,是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尚书先生的悼念与赞美。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对逝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风范的追忆。
首联“前代衣冠第一人,老来鸣道振遗音。”开篇即点明了这位尚书先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如同古代帝王的服饰般尊贵,即便到了晚年,仍能以自己的言行弘扬正道,振聋发聩,展现出其不朽的精神力量。
颔联“勋庸臣子平生志,书易圣贤千古心。”进一步描绘了这位先生一生致力于功勋与道德的追求,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圣贤之道的深刻理解与向往,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知识的渴求。
颈联“士愿执经来鹿洞,客求挟册售鸡林。”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鹿洞书院和鸡林,前者是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讲学的地方,后者则象征着海外的知识交流。这两句表达了众多士人渴望学习,以及知识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突出了先生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尾联“飞仙虽去斯文在,山阁神光照斗参。”最后两句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收束全诗,虽然先生已逝,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斯文”仍在世间流传,如同山阁中的神光,照亮了天际,寓意深远,表达了对先生精神永存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尚书先生一生事迹的回顾和精神品质的赞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生死、永恒传承的文化精神。
江西太守说谁子,只说吉州有新事。
棘闱照日动碧鳞,粉堞入云横烂银。
三年八邑邑邑熟,一任千日日日春。
君不见吉州太守清何似,白鹭江心秋见底。
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
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
清名袭人冰霜寒,随风一夜入九关。
帝曰桂林五千里,象犀珠玉生海里。
安得使者人人皆如此,金捐于山珠抵水。
却从吉州夺吾侯,一州夺与三十州。
梅花一笑迎汉节,桂花八株吹岭雪。
使星归去作台星,跳过郎星与卿月。
秋云黄,日月忙,登选才俊收词章。
操觚搦翰换钟鼎,往往冰炭交中肠。
柯山多士称海内,勇气洗尽古战场。
笑挥笔阵示整暇,洒洒胸中书传香。
此邦昔日龙头客,前后相辉九霄翮。
山川孕秀不乏人,想已津津动颜色。
题舆左岳得儒英,行整速步趋天庭。
金薤琳琅耀光彩,不学砌下寒蛩鸣。
盖世功名人共许,赤手欲搏南山虎。
暂来秋院镇文场,坐使千袍同鼓舞。
我昔贫困如匡衡,邻灯夜照心峥嵘。
区区薄宦亦谩尔,役役尘埃愧此生。
浅学幽深虽未烛,到耳独能辨丝竹。
从今著意听文鸣,会使嘤嘤出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