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
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
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
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
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
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
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
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白云。
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夜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
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
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
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
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
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
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
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白云。
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这首诗是宋之问的《潜珠篇》,创作于唐代。这是一首借咏古事而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诗。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华美,是一幅关于珍珠与人世间真伪难辨、贵重易逝的图画。
诗中开篇即以“夜光四寸今所无”设定了一个缺乏珍奇之物的时代背景。接着,“闻有入海求大珠”展现了人们对于珍宝的渴望和探求。这里的大珠隐喻着难得的人才或美好事物,它“自爱潜不发”,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高洁自持、不愿轻易示人的品格。
诗人通过“希世一见比明月”强调了大珠的罕见与珍贵,而“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则表达了对于难以寻觅到的真诚和才华的怀念,以及对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人的哀悼。
接下来的“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描绘了一种深藏不露、被世人忽略的境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在之美与世俗眼光差距的感慨。
在“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中,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对那些不被重视的才华和付出感到悲哀。随后的“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守护道德的艰难与珍贵。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一句深刻地指出了世间真假难辨的问题,而“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中重听轻视的批评,以及对真正价值的担忧。
最后,“世有南山采薇子,自来道气凌白云。 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表达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对理想领袖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赏识,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出力。
《潜珠篇》通过对比珠宝与人世间真伪难辨,表现了诗人对于人才、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