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埃如雾四圻塞,上薄阳乌赭昼色。
毕星失次荧惑光,农人仰天泣禾麦。
小民际皞熙,深恩托怀保。
不能报以丰年书,饿死填沟亦菅草。
侧闻雩祷来桑林,乃复忧我仁人心。
黄埃如雾四圻塞,上薄阳乌赭昼色。
毕星失次荧惑光,农人仰天泣禾麦。
小民际皞熙,深恩托怀保。
不能报以丰年书,饿死填沟亦菅草。
侧闻雩祷来桑林,乃复忧我仁人心。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对雨水的渴望。开篇“黄埃如雾四圻塞,上薄阳乌赭昼色”,形象地描绘了战乱中尘土弥漫的景象,天空如同被染上了赭色,暗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毕星失次荧惑光,农人仰天泣禾麦”,通过天文现象的变化,暗示了自然界的异常,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担忧和无奈。
“小民际皞熙,深恩托怀保”两句,表达了百姓在困境中的期待与希望,他们将深切的期盼寄托于君主或神灵的庇佑。“不能报以丰年书,饿死填沟亦菅草”,则揭示了百姓即使在生死边缘,也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最后,“侧闻雩祷来桑林,乃复忧我仁人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施行仁政的呼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深刻反映了清代战乱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