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乏奇才,动辄咎贫贱。
岂处贫贱中,抱负遂难见?
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诸葛当躬耕,三分定佐汉。
内反无足凭,气馁徒炫乱。
不见玉韫山,与石自有辨。
士人乏奇才,动辄咎贫贱。
岂处贫贱中,抱负遂难见?
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诸葛当躬耕,三分定佐汉。
内反无足凭,气馁徒炫乱。
不见玉韫山,与石自有辨。
此诗《励志诗(其二)》由清代诗人计元坊所作,旨在激励士人不因贫贱而自弃,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地位无关,鼓励人们坚守抱负,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
首句“士人乏奇才,动辄咎贫贱”,指出士人在面对贫贱时往往缺乏卓越才能,容易归咎于自身处境。接着,“岂处贫贱中,抱负遂难见?”提出疑问,质疑贫贱是否真的能埋没人的抱负与才华。
“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引用历史典故,讲述曲逆县令以宰杀猪肉的方式处理政务,赢得一乡之善名,以此说明即使身处贫贱,也能凭借智慧与公正赢得认可。
“诸葛当躬耕,三分定佐汉”则以诸葛亮为例,他在未出仕前曾隐居躬耕,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三分天下之功业,证明了贫贱并非阻碍成功的因素。
“内反无足凭,气馁徒炫乱”警示人们,内心的价值与信念才是真正的依靠,不应因外界的困难或失败而气馁,更不应为了虚荣而炫耀。
最后,“不见玉韫山,与石自有辨”以玉石比喻内在的美德与才华,即使被埋藏于山中,也自有其与普通石头的区别,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形象比喻,鼓励士人在面对贫贱和困境时,应坚守自我,相信内在的才华与品质终将得到认可,实现个人价值与抱负。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