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前朝寺,因公始建亭。
虽无山可望,多有鹤堪听。
引客闲垂钓,看僧静灌瓶。
带潮秋见月,隔竹晓闻经。
水气侵衣冷,蘋风入座馨。
路逢沙獭上,船值海人停。
砧杵鸣孤戍,乌鸢下远汀。
连波芳草阔,极目暮天青。
创置嗟心匠,幽栖得地形。
常来劝农事,赖此近郊坰。
淮上前朝寺,因公始建亭。
虽无山可望,多有鹤堪听。
引客闲垂钓,看僧静灌瓶。
带潮秋见月,隔竹晓闻经。
水气侵衣冷,蘋风入座馨。
路逢沙獭上,船值海人停。
砧杵鸣孤戍,乌鸢下远汀。
连波芳草阔,极目暮天青。
创置嗟心匠,幽栖得地形。
常来劝农事,赖此近郊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风光图。诗人站在前朝寺旁边的亭子里,观赏着周围的景色。尽管没有高山可供眺望,但有许多鹤在空中飞翔,为这个地方增添了几分雅致。在这里,诗人邀请客人一起垂钓捕鱼,看着僧侣静静地灌溉植物。秋夜之时,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早晨则能听到隔着竹林传来的梵音。微风里带着水气,让人的衣服感到凉意;而蘋草的清香也沁入座间。
路上偶尔遇到沙獭在岸边行走,船只停靠在海边等待远方归来的渔人。砧杵的声音从孤零零的小村传来,而乌鸢鸟则飞向远处的水滨。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连绵不断、芳草遍布的美丽景象,目之所及,尽是暮色中的蓝天。
诗中提到“创置嗟心匠,幽栖得地形”,表明这座亭子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地点后建造的,以便于隐居和观赏自然。诗人常来此地劝勉农事,并依赖这片靠近郊区的小丘作为休憩之所。
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乾坤大逆旅,日月两行客。
江头垂杨树,折尽供马策。
学舍如冰壑,远与簿书隔。
天风吹我去,自哂殊役役。
英英君子僚,妙响协竽瑟。
诗来促还期,珠琲莹巾帙。
久枵渴嘉馔,积阴跂白日。
谈为无底囊,剪烛期竟夕。
但恐又西东,搥车叹寂寂。
盍不歌归来,已痼烟霞疾。
口伐奇谋詟可汗,归来犹著侍臣冠。
燧林草色供诗思,凤沼春波滟笔端。
谁谓玉堂真学士,暂临桂管小长安。
元戎十乘无遄迈,上阁宣麻句已团。
春残逆旅赋归欤,桂玉囊空欲趁虚。
懒效梁鸿五噫曲,未逢黄石一编书。
刺漫屡簉门行马,志拙宁堪鼎拄车。
数?荒田临霅水,好披龙具去携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