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待优人是贵人,满村箫鼓沸秋云。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
共待优人是贵人,满村箫鼓沸秋云。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通过“共待优人是贵人,满村箫鼓沸秋云”两句,展现了村民对表演者的热烈欢迎和浓厚的兴趣,仿佛整个村庄都被节日的气氛所包围,乐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沸腾的秋云,充满了生机与喜悦。
接下来,“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则揭示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夜晚,乡校内传来急促的呼唤声,似乎在催促孩子们学习,但村民们普遍认为孩子们对读书并不感兴趣,这反映了当时乡村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以及人们对知识态度的差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与活力,也触及了社会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关怀。
律调无射。月望才逾日。昴宿呈祥南极。
称觞祈五福,膺聘陈双璧。
彩堂上,老人婺宿光交集。龟鹤年相敌。
孔雀屏开侧。喜与寿,俱逢吉。
门楣他日作,椒觞歌今日。
看父子,乘龙跨鹤皆仙匹。
庭外潇潇雨。对空山、再度端阳,悄无情绪。
旧日文君今瘦损,寻旧曲、不成腔谱。
更不周郎回顾。
尚喜庭萱春未老,捧蒲觞、细细歌金缕。
儿女醉,笑还语。醉馀更作婆娑舞。
又谁知、灵均心事,菊英兰露。
最苦当年哀郢意,因甚夫君未许。
却枉使、蛾眉见妒。
在再章台才十载,笑关河、失报应旁午。
愁读到,楚辞句。
旧居在南山,夙驾自城阙。
榛莽相蔽亏,去尔渐超忽。
散漫馀雪晴,苍茫季冬月。
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
怀抱旷莫伸,相知阻胡越。
弱年好栖隐,鍊药在岩窟。
及此离垢氛,兴来亦因物。
末路期赤松,斯言庶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