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缭绕忽平原,江上孤城百雉悬。
岭积重重斜取路,溪流曲曲暗通泉。
楚秦势角三分地,雨雪寒争二月天。
最喜山民生计活,旋添茅屋不须钱。
群峰缭绕忽平原,江上孤城百雉悬。
岭积重重斜取路,溪流曲曲暗通泉。
楚秦势角三分地,雨雪寒争二月天。
最喜山民生计活,旋添茅屋不须钱。
这首诗描绘了浙川道的壮丽景色与人文风情。首联“群峰缭绕忽平原,江上孤城百雉悬”以对比的手法,展现出从山峦叠嶂到开阔平原的过渡,以及江边独立的古城墙高耸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既雄伟又静谧的氛围。
颔联“岭积重重斜取路,溪流曲曲暗通泉”进一步描绘了山岭的连绵起伏和溪流的曲折蜿蜒,暗示了道路的崎岖与水源的丰富,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与美丽。
颈联“楚秦势角三分地,雨雪寒争二月天”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与地理,通过楚秦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角逐,以及二月时节雨雪交加的寒冷天气,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与自然气候的多变。
尾联“最喜山民生计活,旋添茅屋不须钱”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即使是在简陋的茅屋中,也能自给自足,过着充实而满足的生活,体现了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智慧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浙川道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还蕴含了对历史变迁、自然环境与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
上令下簿领,日同餐吴粳。
餐粳问租田,田不在吴城。
田初属吴疆,今分与吴平。
海壅太湖溢,湿洼苦常盈。
虽耕十七八,此外蛤蛎蛏。
刈穫登饟道,亦如新被兵。
前者劝农事,无如子知名。
子船在胥门,棹夫颇生狞。
船头莫搥鼓,船尾莫树旌。
树旌与搥鼓,恐使老稚惊。
弃掷覆圩锸,于前事逢迎。
况能殖葑茭,而与恶浪争。
彼桥谺谺门,此岸蔚蔚柽。
暑荫涝可泄,前勋歘如生。
系船门之涯,髡柽用炊烹。
采采堤边蔬,蔓菁复蔓菁。
所贵官长瘦,如兵立先声。
官瘦民自肥,民肥邦无倾。
与子相别离,行行重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