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夷必尽无知,上圣功成亦化之。
大道须归真见性,灰心达善即为师。
蛮夷夷必尽无知,上圣功成亦化之。
大道须归真见性,灰心达善即为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赵炅的作品,名为《缘识》之七十五。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修行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蛮夷夷必尽无知,上圣功成亦化之。"
这里“蛮夷”是古代汉族中心主义视角下对周边未开化民族的称呼,意指那些被认为是不够文明、缺乏知识的人。在诗中,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这些看似无知的人终将被圣者的功绩所感化。这里的“上圣”很可能是指佛祖或者其他高僧,他们通过修行和教导,能够让人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觉醒。
"大道须归真见性,灰心达善即为师。"
这一句则更深入地探讨了佛法修持的奥义。“大道”指的是通往解脱之路,即佛家所说的“正道”。诗中说这是一个必须回归到本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见性,即认识到万物皆为空,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后半句“灰心达善即为师”则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心灵净化至极致,并且达到了一种广大无边的善行,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别人的导师。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过程中精神觉醒和道德提升的理解。通过这些语言,赵炅表达了对佛法深刻内涵的赞赏,以及这种精神实践能够让人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和德行的肯定。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姑苏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
坐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