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无端拥寺门,望中山色几重分。
泉声满室长疑雨,树影当窗半是云。
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
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
风景无端拥寺门,望中山色几重分。
泉声满室长疑雨,树影当窗半是云。
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
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
这首诗描绘了游览明朝灵岩寺时所见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寺庙门前的自然风光与寺内静谧的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联“风景无端拥寺门,望中山色几重分”,开篇即展现出山色环绕、云雾缭绕的景象,仿佛大自然特意围绕着寺庙展开画卷,中山色层层叠叠,令人向往。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颔联“泉声满室长疑雨,树影当窗半是云”,进一步描绘了寺内的环境。泉水潺潺,似乎在室内回响,让人误以为是绵绵细雨,而窗外的树影则像是半空中的云朵,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展现了寺庙内外的和谐统一。
颈联“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转而描写禅房与清磬的声音。禅房沿着溪流蜿蜒而建,清脆的钟声从树林中传来,增添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感。这一联通过空间的转换,展现了寺庙内部的布局与氛围。
尾联“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收束全诗,点明了灵岩寺的规模宏大,以及夕阳西下时,众多楼台被晚霞笼罩的景象。这一句不仅概括了整个寺庙群的壮观,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岩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以汝心爱物,拉杂充汝棺。
在汝心所爱,吾视同草菅。
有珠陨已碎,安用珠椟怜?
天地昏万象,塞我寸腑酸。
惨彼斜月痕,沈沈西下山。
黄雀宿树枝,啾唧亦不安。
我生有今夕,何由悟其端?
敢将伤汝心,先汝埋骨寒。
汝出延陵吴,少为贫家女。
身手知好娴,议聘遂汝娶。
且以贫士门,安能备姏姥?
惟汝生亦贫,食荼谅知苦。
有食齑与盐,有衣枲与苧。
汝曾不怨咨,苦境以甘处。
富贵谁预期,或待后此补。
即或未可期,汝宁谪终窭。
此意往所存,今当向汝吐。
昔我之去,雨雪载路。策蹇而行,谁慰穷遇?
今我之来,烽烟满台。履棘而处,谁慰怆怀?
闭门亦愁,开门亦愁,相色而动,不如屋鸠。
离家亦忧,在家亦忧,脱机而逝,不如海鸥。
今所止栖,知谁之室。呼安吸危,谁料明日?
言具我粮,言谋我资,言橐我衣。
思远徙之,徙将曷依?
长风飘大缨,远见铃马驰。
急切欲相问,铃马去如飞。
后卒四五人,徒步不及追。
言调徐州军,期限三日回。
闻言丧我心,同侣面如灰。
岂真家已无,此去终无归。
努力趋淮河,河上声如雷。
云是寿春兵,顷从西路来。
索船同索逋,船尽夺马骑。
可怜官口喑,顿足难指挥。
颇闻江北荒,自食近苦饥。
讵料蓄廪馀,还供军粮赍。
一家不举火,势及里党危。
无食尚有家,无家当告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