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
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
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
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
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
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
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
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秣陵感怀》之一。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南京(秣陵)的复杂心情与人生境遇。
首联“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开篇即道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与漂泊不定的状态。芝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希望,但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南国,指南方地区,这里可能寓含着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颔联“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进一步渲染了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哀愁。烟雨蒙蒙中,春天的景色逐渐消逝,而诗人渴望的宁静山林生活,却难以寻觅到白云的回归,象征着美好愿望的破灭与内心的失落。
颈联“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则通过个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感慨。萧疏的白发在金镜前显得格外刺眼,象征着年华老去;青溪边悼念的玉衣,可能寓含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或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尾联“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收束全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贫贱的生活中,时常担心被知交嫌弃,这种担忧反映了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微妙关系。面对夕阳,诗人或许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流露出一种既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时间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荒鸡嗥西邻,海霞射东壁。
又携孤剑征,去作点苍客。
高峣亦吾庐,安宁亦予宅。
屏居三十年,宛如故乡陌。
飞屐频登临,披衣数晨夕。
别离今几时,重到感畴昔。
儿童巳长成,宾从尽衰白。
联榻情绸缪,晤语慰衰瘠。
此行拟何为,筋力疲疆场。
少城云思纷,江阳春梦积。
一身四处家,浮生百龄迫。
请为劳者歌,歌罢转愁剧。
望尘斗以北,倾盖江之阳。
命驾慰迟暮,倚楼讯行藏。
下榻沉痾失,拥彗端忧忘。
玉藻敷温丽,金薤披玻琅。
沦诗缀四始,逸籀括三苍。
荒经询夏后,汲冢怀周王。
赓皋既旦旦,聆挚何洋洋。
维时首朱夏,迅晷改青阳。
款言移日稷,彦会属辰良。
蒲葵聊短咏,木桃愧申章。
绿柳沙迷,白楼烟袅。莎青花落鹃声杳。
紫龙两两没遥天,双双玄鹤归华表。
子建才高,甘罗年少。论经纶、那有君怀抱。
竟一抔黄土掩英贤,想九原,痛恨乾坤老。
空名适自误,寡识冒天刑。
应念投沙客,多愧鲁连生。
感此三叹息,泪满逐臣缨。
白日在青天,为君前致辞。
我本草间人,幸遭圣明时。
投躯寄天下,远为千载期。
一度浙江北,茫然使心悲。
世路成奔峭,万姓危朝霜。
修蛇横洞庭,独坐伤激扬。
六驳食猛虎,剪棘树兰芳。
献书入金阙,著论谈兴亡。
浮云蔽紫闼,虹霓掩天光。
黄金消众口,青蝇遂成冤。
其事竟不就,小节岂足言。
松柏本孤直,虬龙盘古根。
瑶草寒不死,犹怀明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