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声随弦诵音,西陲武备气严森。
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
慷慨有情思倚剑,升平无事欲弹琴。
须知镇静方为福,忠信常书座右箴。
鼓角声随弦诵音,西陲武备气严森。
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
慷慨有情思倚剑,升平无事欲弹琴。
须知镇静方为福,忠信常书座右箴。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宁静景象和军民的和谐生活。首句"鼓角声随弦诵音"以鼓角声与读书声交织,展现了军民同乐的文化氛围。"西陲武备气严森"则强调了边防的严密和军事戒备的森严,但并非战争气氛,而是和平时期的稳定。
"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两句,通过经生(学者)与壮士的对比,表达了对文人不知军事谋略,而军人却时刻怀揣保家卫国之心的赞美。"慷慨有情思倚剑"进一步刻画了壮士们的豪情壮志,即使在太平时期,他们也渴望有所作为。
尾联"须知镇静方为福,忠信常书座右箴"点明了诗人的主题思想,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平静,而忠诚与信义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应该常常铭记在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边地安宁为背景,赞扬了文武兼备的社会气象和个人的忠诚与报国情怀,体现了清朝官员对于社会稳定的追求和价值观。
秋风动地起,原野忽萧条。
之子远行游,心旌自摇摇。
中夜视明星,鸣鸡正嘐嘐。
晨兴戒徙御,四牡一何骄。
倾城此送别,张席俯西郊。
杳杳即长路,依依谢故交。
故交从此别,执手未能发。
向夕起重云,白日光明灭。
维兹大廷对,尽言斯效节。
效节自吾分,过此非所缺。
不闻刘去华,没世名愈烈。
努力景前修,徽音慰薄劣。
去古日已远,雅乐久沉沦。
桑间与濮上,靡靡多哀淫。
杨君媚学子,高志故不群。
一闻世俗音,谓非吾所湛。
冥心太古初,识乐得其真。
律吕既调协,五音和且平。
咸英与韶頀,旷世今再闻。
岂惟以自娱,拟将献吾君。
奏之郊庙上,庶以和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