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天下山,方山屹相对。
何时巨鳌趾,中断神斧快。
遂令齐与鲁,划若中作界。
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
众峰如环城,盘盘一都会。
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
飞泉何处来,石梁纳高派。
金碧閟精蓝,未到气先迈。
钟鱼集万指,陈迹向千载。
何人僧伽藜,入壁了无碍。
铁君岂知道,證此身不坏。
异类服猛逸,草木动光怪。
信知像教力,超越范围外。
年来笔墨废,政坐耳目隘。
不行万里脚,恐负三生债。
济南山水窟,岩寺风烟最。
乞我一把茅,飞身入图画。
泰山天下山,方山屹相对。
何时巨鳌趾,中断神斧快。
遂令齐与鲁,划若中作界。
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
众峰如环城,盘盘一都会。
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
飞泉何处来,石梁纳高派。
金碧閟精蓝,未到气先迈。
钟鱼集万指,陈迹向千载。
何人僧伽藜,入壁了无碍。
铁君岂知道,證此身不坏。
异类服猛逸,草木动光怪。
信知像教力,超越范围外。
年来笔墨废,政坐耳目隘。
不行万里脚,恐负三生债。
济南山水窟,岩寺风烟最。
乞我一把茅,飞身入图画。
这首诗描绘了灵岩寺及其周边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对佛法力量的深刻感悟。诗人以泰山和方山起笔,巧妙地引入了巨鳌和神斧的神话传说,以此象征自然界的壮美与神奇。接着,通过“齐与鲁”的划分,展现了灵岩寺所在之地的独特地理特征。
诗中详细描绘了灵岩寺周围的环境,如青色的山坡、白色的悬崖、环绕的众峰,以及通往灵岩寺的一条幽径,沿途的泉水、石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以及钟鱼的声响,都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诗人还提到了僧伽的修行故事,以及铁佛的不朽,暗示了佛法的力量超越了世俗的界限。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因长时间远离自然与艺术而感到的遗憾,渴望能再次行走万里,深入自然与艺术的怀抱,仿佛是为了偿还前世的缘分。济南的山水与岩寺的风烟,成为了诗人向往的画中世界,他希望获得一把茅草,将自己融入这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之美,也流露出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的深切渴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春松不异冬,每见东吹簸。
方知霜雪含,未许烟云卧。
所志在干霄,独有高山佐。
亭亭百尺姿,连群相友和。
晓日翠华凝,夜月疏光破。
群树皆遥揖,凡栖宁敢过。
自凭夏氏食,复使齐共饿。
百代异枯荣,千人分吊贺。
岂不罹岁寒,于此明肩荷。
是以甘殊谷,羞言秦五大。
为我留青青,幸无樵采剉。
幽人既同兹,永令清风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