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有言,心远地偏。时心既缺,道心乃全。
损之又损,玄之又玄。门于众妙,宅此深坚。
辞喧入静,羃翠开烟。取予情性,作尔林泉。
白云芳草,相视曰然。我知二物,亦可千年。
人亦有言,心远地偏。时心既缺,道心乃全。
损之又损,玄之又玄。门于众妙,宅此深坚。
辞喧入静,羃翠开烟。取予情性,作尔林泉。
白云芳草,相视曰然。我知二物,亦可千年。
这首诗《蓬栖》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首句“人亦有言,心远地偏”引出主题,借用俗语“心远地自偏”,强调心灵的宁静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接下来“时心既缺,道心乃全”揭示了在心灵缺失之时,真正的道心(即内心的真理或本源)得以显现,暗示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强大与重要性。
“损之又损,玄之又玄”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进一步阐述了通过不断减损自我,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体现了道家哲学中追求简约、内省的思想。接着“门于众妙,宅此深坚”表达了在众多奥秘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坚定地安放心灵。
“辞喧入静,羃翠开烟”描绘了一幅从喧嚣走向宁静的画面,绿意盎然的景象如同揭开迷雾,展现出内心的清明与平和。最后“取予情性,作尔林泉”表明了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如同生活在山林之间,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白云芳草,相视曰然”以白云和芳草为喻,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彼此相视而心领神会。“我知二物,亦可千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内心的永恒理解,认为这种和谐与理解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永恒存在。
整体而言,《蓬栖》一诗通过对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金灯奋髯阶砌宽,杨柳缓带楼阁闲。
我来不为春事促,西风斜日面前山。
宗门一句,明明独露。孰辨端倪,胡为指注。
指注不真,镜像空尘。空尘何立,镜像谁入。
当机则应,头头非剩。触处俱宣,句句通玄。
门门宾主,互正互偏。含容透脱,千江一月。
无在不在,谁憎谁爱。焕尔既明,森然不碍。
不碍既明,金刚眼睛。穷幽测显,神妙体灵。
妙灵不住,无生不生。是宜超越,所以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