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苦不深,焉能聚我族。
移家离城市,诛茅以为屋。
长溪自北来,绕我西南隩。
谁云少樊篱,隐翳藉林木。
其阳面场圃,虽冬尚恒燠。
兵戈满郊宗,谋生计何蹙。
幸兹容膝安,既耕且复读。
颓然土室中,四壁止书簏。
出处吾道存,奚假詹尹卜。
亦岂乐终窭,庶无愧初服。
邻翁闵我饥,时与共饘粥。
每笑古贤达,乞食徒仆仆。
霜雪薯蓣老,沿溪撷野蔌。
拾薪躬为饷,大饱胜廪蓄。
忧来日赋诗,投管笔已秃。
陟陇望旧京,竟日惟一哭。
吾生洵有涯,此意难自暴。
紫芝聊可飧,斯人在空谷。
避世苦不深,焉能聚我族。
移家离城市,诛茅以为屋。
长溪自北来,绕我西南隩。
谁云少樊篱,隐翳藉林木。
其阳面场圃,虽冬尚恒燠。
兵戈满郊宗,谋生计何蹙。
幸兹容膝安,既耕且复读。
颓然土室中,四壁止书簏。
出处吾道存,奚假詹尹卜。
亦岂乐终窭,庶无愧初服。
邻翁闵我饥,时与共饘粥。
每笑古贤达,乞食徒仆仆。
霜雪薯蓣老,沿溪撷野蔌。
拾薪躬为饷,大饱胜廪蓄。
忧来日赋诗,投管笔已秃。
陟陇望旧京,竟日惟一哭。
吾生洵有涯,此意难自暴。
紫芝聊可飧,斯人在空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动荡时期,选择远离尘嚣,移居溪边,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诗中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首句“避世苦不深,焉能聚我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着,“移家离城市,诛茅以为屋”描述了他远离都市,选择在自然环境中建造居所,追求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长溪自北来,绕我西南隩”描绘了溪水环绕居所的自然美景,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谁云少樊篱,隐翳藉林木”则强调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庇护。
“其阳面场圃,虽冬尚恒燠”说明了居所周围有农田和果园,即使在冬季也能保持温暖,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兵戈满郊宗,谋生计何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艰难。
“幸兹容膝安,既耕且复读”表达了诗人虽然生活简朴,但仍然坚持耕作和读书,追求精神上的充实。“颓然土室中,四壁止书簏”描绘了简陋的居住环境,但书籍的存在表明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出处吾道存,奚假詹尹卜”表明了诗人坚守自己的人生道路,不需占卜来决定方向。“亦岂乐终窭,庶无愧初服”表达了他并非乐于贫困,而是希望不违背初心。
“邻翁闵我饥,时与共饘粥”描绘了邻里之间的互助,体现了人情的温暖。“每笑古贤达,乞食徒仆仆”通过对比古代贤达的境遇,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和接受。
“霜雪薯蓣老,沿溪撷野蔌”描述了采集食物的过程,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馈赠。“拾薪躬为饷,大饱胜廪蓄”说明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满足感。
“忧来日赋诗,投管笔已秃”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的忧虑,通过创作诗歌来排解情感。“陟陇望旧京,竟日惟一哭”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最后,“吾生洵有涯,此意难自暴”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以及对内心追求的坚持。“紫芝聊可飧,斯人在空谷”以紫芝象征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虽身处简陋,但仍保持高尚的情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面貌。
孤云住处是狼山,云本无心山自閒。
老率似云云似率,等閒飞去又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