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苔径滑如饴,乌帽檐斜屐齿危。
一鸟不鸣秋树暗,数峰如立晚云奇。
道傍野老邀相饮,坐上乡人别有期。
泉石也须还我辈,丁宁猿鹤莫深疑。
雨晴苔径滑如饴,乌帽檐斜屐齿危。
一鸟不鸣秋树暗,数峰如立晚云奇。
道傍野老邀相饮,坐上乡人别有期。
泉石也须还我辈,丁宁猿鹤莫深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景象。首联“雨晴苔径滑如饴,乌帽檐斜屐齿危”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苔径的湿润与滑腻,以及行人的谨慎与小心,乌帽斜斜的檐角与屐齿在泥泞中留下的痕迹,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雨后行走的画面。
颔联“一鸟不鸣秋树暗,数峰如立晚云奇”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神秘。秋日的树木在雨后的湿润中显得更加深邃,连鸟儿都似乎不愿打破这份宁静。而远处的山峰在晚霞的映照下,如同站立的巨人,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
颈联“道傍野老邀相饮,坐上乡人别有期”描绘了诗人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一位老者在路旁邀请诗人共饮,而坐在一旁的乡亲们似乎也有着特别的约定,这不仅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热情,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状态的欣赏和向往。
尾联“泉石也须还我辈,丁宁猿鹤莫深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之情。他认为这些美丽的山水景色应当属于像他这样热爱自然的人,同时也提醒猿鹤等自然界的生灵,不必对人类的接近感到过分担忧或疑虑,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明末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共生理想的追求。
夷女采山蕉,缉纱浸江水。
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
欸乃知从何处生,当时泣舜肠断声。
翠华寂寞婵娟没,野筱空馀红泪情。
青烟冥冥覆杉桂,崖壁凌天风雨细。
昔人幽恨此地遗,绿芳红艳含怨姿。
清猿未尽鼯鼠切,泪水流到湘妃祠。
北人莫作潇湘游,九疑云入苍梧愁。
远岫当轩列翠光,高僧一衲万缘忘。
碧松影里地长润,白藕花中水亦香。
云自雨前生净石,鹤于钟后宿长廊。
游人恋此吟终日,盛暑楼台早有凉。
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
远行将尽路,春梦欲觉时。
家事口不问,世名心不思。
老既不足叹,病亦不能治。
扶持仰婢仆,将养信妻儿。
饥饱进退食,寒暄加减衣。
声妓放郑卫,裘马脱轻肥。
百事尽除去,尚馀酒与诗。
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
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
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
于中我自乐,此外吾不知。
寄问同老者,舍此将安归。
莫学蓬心叟,胸中残是非。
刘桢病发经春卧,谢朓诗来尽日吟。
三道旧誇收片玉,一章新喜获双金。
信题霞绮缄情重,酒试银觥表分深。
科第门生满霄汉,岁寒少得似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