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何须秉烛游,且邀明月共觥筹。
口吞丹桂婆娑影,手掬金茎沆瀣秋。
天上无梯登兔窟,人间有地筑糟丘。
醒来不记更深浅,惊见东方白满楼。
清夜何须秉烛游,且邀明月共觥筹。
口吞丹桂婆娑影,手掬金茎沆瀣秋。
天上无梯登兔窟,人间有地筑糟丘。
醒来不记更深浅,惊见东方白满楼。
这首《醉月楼》以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月下独饮的情景,充满了浪漫与哲思。
首句“清夜何须秉烛游”,诗人以反问开篇,表达了对夜游的不屑,转而选择在清朗的夜晚与明月相伴,饮酒作乐。接着“且邀明月共觥筹”一句,将自然界的月亮与人间的酒杯相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雅趣。
“口吞丹桂婆娑影,手掬金茎沆瀣秋”两句,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将月亮比作婆娑起舞的丹桂,金茎则象征着酒杯,沆瀣秋则是秋天的露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月下饮酒的场景,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天上无梯登兔窟,人间有地筑糟丘”两句,通过对比天上与人间,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天上无梯难以到达,象征着难以触及的理想世界;人间有地筑糟丘,则是现实中的生活状态。这两句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最后,“醒来不记更深浅,惊见东方白满楼”两句,写出了诗人醉后的恍惚状态,醒来时已天光大亮,楼阁被晨光映照得一片洁白。这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醉后梦醒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体而言,《醉月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此境一何醇,熙熙别得春。
有声皆俗格,无梦是天真。
壁上登山屐,床头漉酒巾。
轻轻龟喘息,苒苒蝶精神。
滞寂通禅理,无何等道人。
曲肱高胜枕,藉草软于茵。
吟苦魂初瞑,杯酣味更珍。
觉知身是幻,静与死为邻。
酷恨巢檐燕,生憎款户宾。
功成归展转,先兆自嚬呻。
不入荣名客,还宜放逐臣。
东窗一丈日,且作自由身。
象笏乌纱谏署荣,运输权重使蛮荆。
职分三馆图书贵,地辖重湖水石清。
贪吏望风潜解印,逋民知惠自归耕。
官曹寂寞冯唐老,多羡乘轺泽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