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贤国运每相关,出处公遭典午间。
梦里铅华浑脉脉,萧中芳迹尚班班。
始高霄汉鸿飞远,终惜云巢凤不还。
好是南阳扶汉鼎,勋名千古仰东山。
才贤国运每相关,出处公遭典午间。
梦里铅华浑脉脉,萧中芳迹尚班班。
始高霄汉鸿飞远,终惜云巢凤不还。
好是南阳扶汉鼎,勋名千古仰东山。
这首诗《东山》由宋代诗人李光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联“才贤国运每相关,出处公遭典午间”,开篇即点明了才智之士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在关键的时刻,人才的涌现与否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走向。这里的“公”字,既可指具体的历史人物,也可泛指所有为国效力的贤能之士,而“典午间”则暗示了国家处于动荡或转折的时期,需要这些人才来稳定局势,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颔联“梦里铅华浑脉脉,萧中芳迹尚班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句“梦里铅华浑脉脉”运用了梦境的意象,象征着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精神与功绩却如同铅华一般,深藏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默默传递着力量与智慧。后句“萧中芳迹尚班班”则通过“芳迹”这一形象,强调了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影响深远,如同春风吹过,留下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始高霄汉鸿飞远,终惜云巢凤不还”,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历史人物比作翱翔天际的大雁和栖息云端的凤凰,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辉煌与最终的遗憾。大雁高飞远去,象征着他们曾经的壮志与成就;而凤凰未能归巢,则暗含了对他们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之情。
尾联“好是南阳扶汉鼎,勋名千古仰东山”以南阳张衡扶助汉室为典故,赞美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此联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崇高评价,也是对所有为国家、民族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人们的颂扬。最后,“勋名千古仰东山”一句,以“东山”作为象征,寓意着这些英雄人物的功勋与名声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如同东山之巍峨,屹立不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情描绘,展现了对英雄主义的崇敬与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有对未来希望的寄托,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人文情怀的佳作。
出案屯营卧治州,黄云三结塞垣秋。
敦诗未必真谋帅,有恨何妨老不侯。
百虑参差非壮境,一樽寥落但边愁。
此时自跃知无愧,万物炉中许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