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策蹇驴去,东郊踏雪花。
遥遥见蜚雁,一一入晴霞。
过耳边声近,惊心暮影斜。
归鞭吟正好,诗兴寄平沙。
独策蹇驴去,东郊踏雪花。
遥遥见蜚雁,一一入晴霞。
过耳边声近,惊心暮影斜。
归鞭吟正好,诗兴寄平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骑着老驴,行走在东郊雪地中的情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雪景的静谧与辽阔,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独策蹇驴去”,简洁有力,勾勒出诗人孤独前行的形象,与后文的“吟正好”形成呼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洒脱。接着,“东郊踏雪花”一句,通过“踏”字,生动地表现了雪地行走的质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
“遥遥见蜚雁,一一入晴霞”两句,诗人将视线从地面转向天空,雁群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过耳边声近,惊心暮影斜”则转而描写声音与光影的变化,雁群飞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却让诗人的心为之一惊,或许是因时间的流逝,或许是因对未来的某种预感。这一转折,使得诗境更加丰富,情感更为深沉。
最后,“归鞭吟正好,诗兴寄平沙”两句,诗人似乎在思考与回味这次旅程,归途中的一鞭,不仅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将这份情感寄托于广阔的沙原之上,寓意深远,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一幅冬日雪原上的诗意画卷,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大李班棘位,国法铸鼎存。
折民徵虞书,祥刑丽周官。
毕弋开一网,下车泣群冤。
好生钦恤哉,资始尊乾元。
参辟兴何世,奏谳谁能原。
春露鲜时布,秋荼日以繁。
上有圣明君,播令弘湛恩。
五听夙申戒,三宥仍平反。
小臣忝末职,受宪敢不惇。
迈种愧咎繇,愿察嘉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