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青霓落语溪,茅茨移采午天低。
焚香闭阁君侯梦,千里烟霞路更西。
十丈青霓落语溪,茅茨移采午天低。
焚香闭阁君侯梦,千里烟霞路更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首句“十丈青霓落语溪”,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青色的虹霓从天空中垂落在溪流之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丽的景象。接着,“茅茨移采午天低”一句,转而描写了一处简朴的茅屋在正午时分显得格外低矮,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存的场景。
“焚香闭阁君侯梦,千里烟霞路更西”则进一步深化了意境。君侯闭门焚香,似乎在冥想或沉思,而此时远方的烟霞和蜿蜒的道路向西延伸,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
维诗于文章,太山一浮尘。
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
拾其裁剪馀,未识衮服尊。
嗟子学虽劳,徒自苦骸筋。
勤勤袖卷轴,一岁三及门。
惟求一言荣,归以耀其伦。
与夫荣其虑,不若启其源。
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
累累盘中蛤,来自海之涯。
坐客初未识,食之先叹嗟。
五代昔乖隔,九州如剖瓜。
东南限淮海,邈不通夷华。
于时北州人,饮食陋莫加。
鸡豚为异味,贵贱无等差。
自从圣人出,天下为一家。
南产错交广,西珍富邛巴。
水载每连舳,陆输动盈车。
溪潜细毛发,海怪雄须牙。
岂惟贵公侯,闾巷饱鱼虾。
此蛤今始至,其来何晚邪。
螯蛾闻二名,久见南人誇。
璀璨壳如玉,斑斓点生花。
含浆不肯吐,得火遽已呀。
共食惟恐后,争先屡成哗。
但喜美无厌,岂思来甚遐。
多惭海上翁,辛苦斲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