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
维诗于文章,太山一浮尘。
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
拾其裁剪馀,未识衮服尊。
嗟子学虽劳,徒自苦骸筋。
勤勤袖卷轴,一岁三及门。
惟求一言荣,归以耀其伦。
与夫荣其虑,不若启其源。
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
维诗于文章,太山一浮尘。
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
拾其裁剪馀,未识衮服尊。
嗟子学虽劳,徒自苦骸筋。
勤勤袖卷轴,一岁三及门。
惟求一言荣,归以耀其伦。
与夫荣其虑,不若启其源。
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酬学诗僧惟晤》。诗人通过对《诗经》三百零五篇的评述,指出这些诗歌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包含了各种人物的情感和经历,既有被贬臣子的无奈,也有被弃女子的悲欢。他强调诗歌中的真理即使在庞杂中也自有其价值,即使身为佛徒,也不应轻易否定。
诗人认为,虽然佛教与儒家思想不同,但都有其道理,不应盲目追求某一路径。他对学僧惟晤过于追求表面荣耀的行为提出批评,认为不如深入探究知识的源头,如同古人衣裳虽华丽,但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最后,诗人引用韩愈的观点,提倡学习应该收束心神,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赞誉。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欧阳修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主张学问之道在于理解和实践,而非单纯追求表面的光彩。
晨兴念良友,驾言向南坰。
良友喜我来,相邀坐高亭。
兹亭岂无华,疏井交碧青。
云是豪盛时,昔人所营经。
绮罗日高回,花卉扬芳馨。
十载事乃非,蔓草萦前棂。
独携一尊酒,言笑得暂停。
缅思昔人意,光采如流星。
曷不适真趣,超然外骸形。
如何累土木,徒使叹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