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错比沾泥絮。冶踪飘荡都无据。有主是杨花。
随风便到家。如何双泪落。掩袖惊秋薄。
故意近前看。当头月又阑。
禅心错比沾泥絮。冶踪飘荡都无据。有主是杨花。
随风便到家。如何双泪落。掩袖惊秋薄。
故意近前看。当头月又阑。
这首《菩萨蛮·十六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心与杨花的对比,以及情感的微妙变化。开篇“禅心错比沾泥絮”,将禅心比喻为沾上泥土的柳絮,暗示禅心虽静如止水,却也难以摆脱世俗的束缚。接着“冶踪飘荡都无据”,则以杨花的飘荡无定,象征着情感的飘忽不定,没有确切的归宿。
“有主是杨花”一句转折,似乎在说杨花也有归属,但随即“随风便到家”揭示出,即便是有归属的事物,也可能被风吹散,无法真正安定。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充满了哲理意味。
下半阙“如何双泪落,掩袖惊秋薄”,情感突然转向,似乎主人公因某种触动而落下泪水,面对薄凉的秋意,内心更加敏感和脆弱。这里的“双泪落”不仅指物理上的泪水,更蕴含了心灵深处的悲凉与哀愁。
最后,“故意近前看,当头月又阑”,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主人公试图接近真相或情感的渴望,然而,当月光再次变得残缺不全时,一切美好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暗示了希望与失望的循环,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禅心与杨花的对比,以及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情感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京浙尘埃,闽峤风霜,不觉催老。
封侯事付儿曹,懒把菱花频照。
明光赋笔,那知白首山中,年年管领闲花草。
叩角夜漫漫,问何时能晓。堪笑。
空有传世千篇,正似病呻饥啸。
欲傲王侯,早被王侯相傲。
盖棺事定,即今老子犹龙,荣枯得丧浑难料。
无酒不须愁,问黄花知道。
采采陌上桑,采之不盈筐。
云何不盈筐,欢子在中肠。
车马从何来,云是大国王。
呼妾欲共载,恐惕涕沾裳。
君民分固严,敢乱夫妇纲。
有罪妾当诛,宁当荐匡床。
夫君即我天,岂必侍中郎。
再拜前致词,蚕饥采桑忙。
王其早还宫,宫中多艳妆。
冰枝压路不可行,健夫快斧声丁丁。
南山未得过车道,北山复作发屋声。
低枝丛薄亦可喜,但觉身过琉璃城。
山高路滑凛欲跌,拄杖赖有青童君。
平安度岭笑相贺,榾柮快煖胭脂春。
夜投野店且熟睡,明日阴晴明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