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童即学佛,五十始披缁。
去发有先后,悟空无速迟。
游云经过雨,淙瀑到清漪。
此意分明否,人间不可思。
成童即学佛,五十始披缁。
去发有先后,悟空无速迟。
游云经过雨,淙瀑到清漪。
此意分明否,人间不可思。
这首诗《赠白》由宋代诗人吕南公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对人生、修行以及悟道过程的思考。
“成童即学佛,五十始披缁。” 开篇以“成童”与“五十”两个年龄阶段对比,暗示了人生的不同时期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一个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佛法,而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正式出家修行,这反映了悟道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与经历的积累。
“去发有先后,悟空无速迟。” 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悟道的过程。头发的剃度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解脱,但悟道的进程并不取决于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是内心觉悟的深浅。悟道的过程没有快慢之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机缘和理解速度不同,达到内心的清净和空性状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游云经过雨,淙瀑到清漪。” 诗人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旅途中的起伏与变化。游云在天空中自由飘荡,经历了雨水的洗礼后,最终汇聚成清涟漪水。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现象,更寓意着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如同雨水一般,虽然短暂却能带来成长与净化,最终导向内心的平静与清澈。
“此意分明否,人间不可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修行目的的深刻思考。诗人询问读者是否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同时也提示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修行的价值,或许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或思考清楚,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修行及悟道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探索。
曲江江头走马时,花下相逢谢康乐。
文采风流众所惊,一言意气千金薄。
手携铜印东入海,海上蓬莱远相待。
生前成佛何太忙,为倚室中孟光在。
侧室孤儿二尺强,鞠之育之心孔伤。
千那百补守遗令,谁怜门户属阿娘。
儿年渐长学著述,宾客满门盛儒术。
善读父书著父衣,不辨阿娘谁所出。
山粳初熟溪鱼肥,唤妇出房调善滋。
持觞称寿拜且舞,愿得阿娘暂解颐。
当时曲江旧游伴,升沉细数今将半。
独有畸人鬓欲苍,感时击节歌声缓。
门外桃花花满蹊,行人别我放春溪。
问讯舟行指何处,銮江杨柳春将迷。
我有故人住近市,市人但解呼殷四。
年纪如今五十强,颜色如前能得似。
尺书三秋无一通,怀抱安能遽弃置。
早晚停舟江水前,不惜扣门投我笺。
为言我年四十六,须鬓非复当时绿。
君家旧有飞仙健步之奇方,服之解使寿命长。
何不寄取一粒深山里,相期晚岁观无始。
我炼金丹今未成,欲登五岳窥蓬瀛。
同心人远难独行,念之三叹空含情。
与汝相见在何岁,鸿雁飞飞楚云外。
斗酒为欢且放歌,莫令万事生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