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自山岩转,又逢瓶锡过。
风轩洒飞雨,云壑漾回波。
且吃庐山饭,休论击壤歌。
尘劳空恁么,禅悦竟如何。
恰自山岩转,又逢瓶锡过。
风轩洒飞雨,云壑漾回波。
且吃庐山饭,休论击壤歌。
尘劳空恁么,禅悦竟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乙上人来访时的山中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首句“恰自山岩转,又逢瓶锡过”以自然的动态引入,仿佛山岩间传来一阵清风,紧接着是乙上人携带着行者的瓶锡经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禅意的氛围。
接着,“风轩洒飞雨,云壑漾回波”两句,通过风雨与波澜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暗示着内心世界的波动与平静之间的交织。风雨象征着外界的纷扰与挑战,而回波则可能寓意着内心的回应与调整。
“且吃庐山饭,休论击壤歌”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庐山饭,既指山中的简单饮食,也暗含着对生活简朴、心灵纯净的追求;“击壤歌”源自古代寓言,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困扰。
最后,“尘劳空恁么,禅悦竟如何”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尘世劳碌与内心禅悦的思考。尘劳,即世俗的烦恼与劳苦;禅悦,则是通过修行获得的心灵愉悦与解脱。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在繁华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探索之旅。
万树纳幽光,峰顶日初到。
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
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
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
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
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
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