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纳幽光,峰顶日初到。
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
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
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
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
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
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
万树纳幽光,峰顶日初到。
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
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
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
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
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
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
这首诗描绘了云栖寺的清晨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首句“万树纳幽光”,以“万树”展现广阔森林的静谧,而“纳幽光”则暗示了阳光透过密林的柔和光线,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峰顶日初到”一句,将时间点明,日出时分,山峰被第一缕阳光照亮,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随后,“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描绘了寺庙的活动逐渐展开,山岭间鸟鸣声起,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两句,通过钟磬声与僧侣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钟磬声在空旷的殿堂中回响,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修行的专注;而“蔬水荐僧灶”则体现了僧侣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描绘了进入寺庙的路径,竹林作为引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修行之路的指引。接下来,“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描述了走出山谷的过程,虽然环境变得更为幽深,但依然充满探索的意味。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则表达了对过去旅程的回顾,以及对前方未知的期待。最后一段“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强调了诗人对于世俗与精神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佛教智慧的认同。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表达了对修行者保持纯净心性的期望,避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接下来,“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强调了选择云栖寺作为修行之所的重要性,以及对佛号的坚定信仰。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表明了诗人对于不同宗教之间共通之处的理解与尊重,追求精神上的统一而非形式上的差异。最后,“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表达了对寺庙及其精神价值的深深眷恋与感慨。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与外在行动的平衡思考,以及对世俗诱惑的警惕。接下来,“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表达了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向往,但又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满足而非物质的享受。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则以决绝的态度表明了诗人对自我追求与理想实现的决心,同时也寄希望于能够与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分享这份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云栖寺清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以及诗人对于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陶令彭泽归,秋风何快哉。
与世既无营,返服宁不谐。
冁然一杯酒,时送寒山来。
至今柴桑地,远高严陵台。
矫矫凌大夫,清标冠时才。
半刺日翱翔,车马生红埃。
展图三叹息,欲往道疑乖。
应迹若浮云,丘壑在轩阶。
请以无累衷,契彼千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