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即禅栖,行行涉稻畦。
水声兼梵定,山色到龛齐。
兴废僧前识,行藏佛与稽。
吾衰宁作祖,亲种两菩提。
屋后即禅栖,行行涉稻畦。
水声兼梵定,山色到龛齐。
兴废僧前识,行藏佛与稽。
吾衰宁作祖,亲种两菩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华严精舍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屋后即禅栖”,点明了精舍的位置,紧邻屋后,隐于自然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行行涉稻畦”描述了诗人漫步于稻田间的景象,既展现了田园风光,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与平凡。
“水声兼梵定,山色到龛齐”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水声与僧侣的梵唱相融合,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宁静之美;同时,山色映入龛中,仿佛自然与佛像融为一体,强调了环境与心灵的契合。
“兴废僧前识,行藏佛与稽”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在僧人面前,诗人或许回顾了过去,思考着人生的起落与选择,而这一切都与佛法紧密相连,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指引。
最后,“吾衰宁作祖,亲种两菩提”一句,诗人自谦年老,却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传承的愿望。他希望如同佛陀一样,亲自播种智慧之树,让佛法的种子在世间生根发芽,延续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佛法以及人生意义的感悟,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智慧传承的渴望。
喜鹊双飞鸣,飞鸣报春晓。
元日红云上赤乌,万国山河青未了。
我曹与世真奇逢,年年此日朝飞龙。
几回遥拜黄金阙,几回导驾乾清宫。
彩笺曾献平蛮颂,莲炬斜辉宫锦红。
屡得升堂拜家庆,綵衣犹荷君王圣。
玉枕初疑凤翼飘,金声忽响盘龙磬。
南邻修善颂佛经,东家吾伊读书声。
读书诵经心总好,同善同心歌太平。
南州一雨六十日,所至川源皆汎溢。
黄河适及秋水时,夜来决破陈河堤。
河神凭陵雨师借,晚未及晴昏复下。
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
我闻禹时播河为九河,一河既满还之他。
川平地迥势随弱,安流是以无惊波。
秪今茫茫馀故迹,未易区区议疏辟。
三山桥坏势益南,所过泥沙若山积。
大梁今世为陪京,财赋百万资甲兵。
高谈泥古不须尔,且要筑堤三百里。
郑为头,汴为尾,准备他时涨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