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关别我时,笑我勤苦甚。
曰吾与子然,同此一味静。
收功粥鱼底,笔墨有讥评。
五年念此语,但见日月竞。
虽无蛾眉斧,亦有晏安鸩。
斯人今何往,想作大树荫。
我走足欲茧,始学两鸟噤。
君看齐声讴,何异众哭临。
繁红成春条,本自其天性。
风雨颂繫之,不有十日盛。
人生亦作聊,共未免此病。
乃知钁头通,已胜狗脚朕。
老关别我时,笑我勤苦甚。
曰吾与子然,同此一味静。
收功粥鱼底,笔墨有讥评。
五年念此语,但见日月竞。
虽无蛾眉斧,亦有晏安鸩。
斯人今何往,想作大树荫。
我走足欲茧,始学两鸟噤。
君看齐声讴,何异众哭临。
繁红成春条,本自其天性。
风雨颂繫之,不有十日盛。
人生亦作聊,共未免此病。
乃知钁头通,已胜狗脚朕。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名为《往年与关止叔相别甬上止叔见勉学道甚勤且曰无为专事文字间也及今五年矣尚未有所就因作诗见志且以自警也》。诗中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对学问追求的深刻思考和自我警醒。
诗的开头描述了与友人关止叔的离别场景,关止叔在分别时对“我”勤于学问表示了肯定,并指出学问之道在于内心的宁静。接着,关止叔提醒“我”不要过于专注于文字技巧,而应注重内在修为。五年后,“我”回想起这段话,感叹时间飞逝,内心充满感慨。
诗中提到“虽无蛾眉斧,亦有晏安鸩”,意指即使没有外在的诱惑,内心也可能滋生懒惰和安逸的心态,如同毒药一般。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修养的深刻反思。
“斯人今何往,想作大树荫”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希望友人能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如同大树一样为他人遮阴。
接下来,“我走足欲茧,始学两鸟噤”描绘了自己在追求学问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如同鸟儿被束缚无法自由飞翔。这反映了诗人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君看齐声讴,何异众哭临”通过对比齐声的歌唱与众人哭泣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多样性的认识,指出无论是欢笑还是悲伤,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繁红成春条,本自其天性。风雨颂繫之,不有十日盛”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比喻人生的起伏变化,强调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不应过分强求。
“人生亦作聊,共未免此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复杂性的感慨,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完全避免生活中的困扰和痛苦。
“乃知钁头通,已胜狗脚朕”则以农具和狗脚的比喻,强调了在追求学问和生活的道路上,能够理解并运用知识,已经超越了无知和盲目。
整首诗通过与友人的对话和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生活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窗白星汉曙,窗暖灯火馀。
坐卷朱里幕,看封紫泥书。
窅窅钟漏尽,曈曈霞景初。
楼台红照曜,松竹青扶疏。
君爱此时好,回头特谓余。
不知上清界,晓景复何如。
梁园修竹旧传名,园废年深竹不生。
千亩荒凉寻未得,百竿青翠种新成。
墙开乍见重添兴,窗静时闻别有情。
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
更登楼望尤堪重,千万人家无一茎。
好住旧林泉,回头一怅然。
渐知吾潦倒,深愧尔留连。
欲作栖云计,须营种黍钱。
更容求一郡,不得亦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