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收录在《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中。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比嵩山与兰花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回报之意。
"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这两句借嵩山与兰花的关系,暗示诗人认为嵩山并不特别偏爱兰花,但兰花却已经接受了朋友(郎君)的深情厚谊。这既表达了兰花对朋友恩惠的感激,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这两句则是说,不需要急于求成或刻意修饰,只希望像兰花一样自然地散发出自己的香气,超脱世俗的框架。这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待友情的态度,也可能是对个人品质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纯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个人的自我修养与自然本真的追求。
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
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
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
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