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南荡三首·其一》
《过南荡三首·其一》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秧才束发幼相依,麦已掀髯喜可知。

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醾。

(0)
翻译
秧苗刚刚扎起发辫,幼小的我们相伴相依。
麦穗已经垂下胡须,丰收的喜悦显而易见。
注释
秧才:指刚长出的秧苗。
束发:形容幼童头发初成束状。
幼相依:年幼时彼此依靠。
麦已掀髯:形容麦穗成熟,像人蓄须一样。
喜可知:喜悦之情清晰可见。
笑杀:嘲笑之意,表示对某事物的戏谑。
槿篱:用槿树编成的篱笆,代指简陋的居所。
能耐事:经得起事情的考验。
东扶西倒:形容东西摇摆不定,不稳定。
野酴醾:野生的酴醾花,可能象征着田园生活。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展示了农村孩子们在麦收季节的欢乐场景。诗人通过鲜活的画面,展现了乡间的宁静与生机。

"秧才束发幼相依" 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一群头发扎起的小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样子,他们或许正忙着帮助大人收割麦子,或是玩耍于麦田之中。"幼相依" 三字生动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相互依赖的情景。

"麦已掀髯喜可知" 一句,"掀髯" 是指麦穗露出来的样子,象征着麦子已经成熟。这不仅是对农事的观察,也反映了孩子们对于收获的喜悦,他们可能正在期待或者刚刚体验到劳动的成果。

接下来的两句 "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醾" 继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图景。"笑杀槿篱" 可以理解为孩子们在草木丛生的围栏边嬉戏,他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空间,甚至有些过剩,以至于可以用"杀"来形容。"能耐事" 则表明他们对于劳动和游戏都有着很高的热情。

最后两句 "东扶西倒野酴醾" 描绘的是孩子们在田间玩耍时不慎跌倒的情景。"东扶西倒" 表示孩子们在帮助彼此起身,或者是大人帮助他们起身的场面。而"野酴醾" 则描写了孩子们脸上带着泥土和汗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样子,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跌倒的无所谓态度。

整体而言,这四句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纯朴自然的世界,同时也透露出孩子们天性中的乐观和坚韧。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英宗皇帝宁字御汉体书赞

惟汉体书,笔法之变。于帝王中,亦有羲献。

有煜昭陵,蒸云激电。品冠一神,中寓万善。

于惟治平,问安视膳。葩奇自然,得于目见。

傅英染华,躬侍笔砚。既习既观,弗咤弗眩。

心法斯授,体势亦擅。故于游戏,如墨裙练。

惟帝之圣,统接尧禅。追怀羹墙,谋谨诒燕。

武存止戈,威寓不战。五饵匈奴,三登海县。

耆髫茹粹,支夏解辫。宁人之功,是履是践。

帝心敢知,畔援歆羡。妙则已具,奎文式绚。

揭于座隅,以示警勤。仁皇之仁,惟圣时宪。

猗与此宁,尸居龙见。苞桑其存,伐柯不远。

事陋规随,戒存药眩。有签维瑶,有轴维钿。

系此赞诗,于帖之殿。

(0)

怀素律公帖赞

噫怀素,善草书。杂真行,世所无。妙之臻,理不殊。

盍反观,同其初。

(0)

己亥八月廿一日除书予拜太平兴国宫祠官呈赵季茂

世间何物最是閒,司谏拂衣归华山。

倦来忘记省不得,依约此语祥符间。

终南捷径本自错,老子新司紫元钥。

官家雇我作閒人,有酒醉呼端不恶。

岁糜廪粟月俸钱,豢鹤有料芝有田。

人生何必待有用,我老得此宁非天。

君不见当年把臂龙图上,司谏放归元未放。

又不见倦翁山行醉复醒,说著拂衣今亦忘。

(0)

小园双竹呈瑞二首·其二

曲槛红阑小圃西,平池影浸碧玻璃。

便同双剑看龙化,未许孤奁舞凤栖。

连袂纵观金谷妓,联篇频付锦囊奚。

使符永拟章江去,且听平安报帐犀。

(0)

绍兴二十八年祀圜丘.降坛用《乾安》

躬展盛仪,天步逡巡。乐备礼交,嘉玉既陈。

神方安坐,荐祉纷纶。陟降有容,皇心载勤。

(0)

春月劝农至华林寺

飞廉怒息海天明,十里篮舆出劝耕。

陇麦低头须雨意,林花仰面笑春晴。

熙寮连辔勤因事,父老传杯识至情。

及物无功惭窃廪,丰年有愿是忠诚。

(0)
诗词分类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诗人
康海 林景熙 寇准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