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石亭寺,拖鞋蹑石棱。
对门山在㡠,绕槛水如绷。
自笑偶来此,谁知梦到曾。
缆夫声囡囡,惊起定中僧。
舟泊石亭寺,拖鞋蹑石棱。
对门山在㡠,绕槛水如绷。
自笑偶来此,谁知梦到曾。
缆夫声囡囡,惊起定中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停泊于石亭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首句“舟泊石亭寺”,简练地点明了地点,暗示了静谧的环境。接着,“拖鞋蹑石棱”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轻盈地踏入寺庙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环境的亲近与尊重。
“对门山在㡠,绕槛水如绷”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山比作静止不动的屏风,将环绕着寺庙的水流比作绷紧的弦,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环绕的美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自笑偶来此,谁知梦到曾”表达了诗人对偶然相遇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梦境的回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缆夫声囡囡,惊起定中僧”以缆夫的轻声细语打破了寺庙的宁静,却也触动了僧人的内心,引人深思。整个画面仿佛是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水墨画,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心灵深处的平静与觉醒。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妆罢珠帘捲,窗开万象浓。
楼前两三树,树外三两峰。
山光笼树色,翠黛浓如墨。
万紫间千红,春风度水国。
花开知春至,花落知春归。
众芳竞烂漫,蚨蝶弄花飞。
露醉海棠丝,风摇杨柳絮。
一鸟舞帘间,啼破幽绿处。
西州铭一恸,乃兄哭舅词。
谁知哭舅处,翻见哭兄时。
宦海恶风波,况复遭乱离。
功名殉五斗,身世弃涂泥。
高岗步猛虎,洪波拔蛟螭。
由来瘴疠地,险恶盗所资。
当时覆大军,登城捲黄旗。
人鬼号失声,呼天天罔知。
谁当临难日,为收绝命词。
时十一月岁乙未,台山北海如波沸。
遗民义气薄云霄,欲转汉天回汉地。
骤似雄风吹雨来,复似怒潮挟沙至。
重重夜袭台北城,惊杀倭兵失梦寐。
城头半夜起狼烟,城外连天列象燧。
倭酋持枪尽欲狂,倭卒寻刀起如醉。
越日彼族元节天,不成拜贺不就次。
电达全台皆戒严,火急三军齐结驷。
延城驱出领袖人,束以羁绁防生事。
是乃逢迎趋利徒,岂有才情能树帜。
狐疑鼠窜空怔营,维时外间尚无意。
彼族杀气犹未降,压阵冲锋出大帅。
天使遗民成国殇,二三首雄中炮踬。
雄徒四散登于山,可哀良善遭斩劓。
冬风惨惨吹哭声,阴雨凄凄飘肉骴。
平民庐舍数千家,灰烬之中无位置。
逃亡耕夫诈诱归,复以一坑除芒刺。
是时我正丧所生,倚门夜泣皋鱼泪。
闻之意惨心复摧,不能哀吟亦酸鼻。
年来衔石不能填,叹息海天出魍魅。
呜呼七哀兮,哀不尽,风云气。
《追述去冬时事》【清·洪繻】时十一月岁乙未,台山北海如波沸。遗民义气薄云霄,欲转汉天回汉地。骤似雄风吹雨来,复似怒潮挟沙至。重重夜袭台北城,惊杀倭兵失梦寐。城头半夜起狼烟,城外连天列象燧。倭酋持枪尽欲狂,倭卒寻刀起如醉。越日彼族元节天,不成拜贺不就次。电达全台皆戒严,火急三军齐结驷。延城驱出领袖人,束以羁绁防生事。是乃逢迎趋利徒,岂有才情能树帜。狐疑鼠窜空怔营,维时外间尚无意。彼族杀气犹未降,压阵冲锋出大帅。天使遗民成国殇,二三首雄中炮踬。雄徒四散登于山,可哀良善遭斩劓。冬风惨惨吹哭声,阴雨凄凄飘肉骴。平民庐舍数千家,灰烬之中无位置。逃亡耕夫诈诱归,复以一坑除芒刺。是时我正丧所生,倚门夜泣皋鱼泪。闻之意惨心复摧,不能哀吟亦酸鼻。年来衔石不能填,叹息海天出魍魅。呜呼七哀兮,哀不尽,风云气。
https://shici.929r.com/shici/d6IEUpXq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