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过寻阳晚霁开,西风北雁似相催。
大都浪后青堆没,五老云中翠叠来。
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
帆过寻阳晚霁开,西风北雁似相催。
大都浪后青堆没,五老云中翠叠来。
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归隐田园的美丽画面。诗人通过“帆过寻阳晚霁开,西风北雁似相催”两句,勾勒出一幅秋天的图景:船只在寻阳城下缓缓行驶,时逢晚霞初退,西风送爽,北雁排空而过,如同朋友般敦促诗人速归。这里,“帆过寻阳”既指船只经过寻阳城,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旅程。
“大都浪后青堆没,五老云中翠叠来”则将视线转移到山水之间,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山后的波涛已平息,“青堆”被水浸泡,变得模糊不清,而“五老峰”上的云雾却显得格外清新,如同叠翠的翡翠。
诗人通过“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选择。这里,“此路”指的是通往田园生活的道路,“便堪”意味着这条道路适宜且安稳,而“何门”则是疑问词,暗示除了归隐之路外,别无更合适的人生选择。
最后两句“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描绘了一位位居深林之中的高士,他们或在莲池旁,或在林间,每个人都拥有卓越的才能。这里,“远公”可能是对诗中主人公的一种尊称,或者是一位隐逸的高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切愿望。
舟浮江海达于淮,不尽词源衮衮来。
人是浴沂三益者,句成泛剡两佳哉。
千钟但使尊中满,九秩从教案上开。
却忆儿童聚嬉戏,争骑竹马弄泥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