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
虽穷理游盛,终为尘俗喧。
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
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
山风乱采眊,初晃丽文辕。
林开前骑骋,径曲羽旄屯。
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
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
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弦繁。
轻生逢遇误,并作辈龙鹓。
顾已同偏爵,何用挹衢樽。
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
虽穷理游盛,终为尘俗喧。
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
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
山风乱采眊,初晃丽文辕。
林开前骑骋,径曲羽旄屯。
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
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
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弦繁。
轻生逢遇误,并作辈龙鹓。
顾已同偏爵,何用挹衢樽。
这首诗描绘了昭明太子在钟山解讲时的场景,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与深邃的哲学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解讲活动的庄严与宁静、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和谐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开篇即以宏大场面展现,昭明太子的解讲活动在庄严的仪式中展开,乐声悠扬,车马出行,预示着一场精神与智慧的盛宴即将开始。
“虽穷理游盛,终为尘俗喧”,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尽管解讲活动充满了智慧的光辉,但终究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喧嚣,暗示了追求真理与理想状态的不易。
“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诗人通过对比,赞美了弘七觉的觉悟与智慧,他能开启心灵之门,引领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夜晚箫管之声清越,清晨的阵雨洒满郊野,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解讲活动的神秘色彩,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如同清风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山风乱采眊,初晃丽文辕”,山风中,采眊(一种古代乐器)的声音与山景相映成趣,初升的阳光照耀着文车的车辕,展现出一种和谐与美丽的画面,寓意着知识与艺术的结合。
“林开前骑骋,径曲羽旄屯”,林间道路蜿蜒,前有骏马驰骋,后有羽毛装饰的队伍驻足,描绘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并存。
“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烟雾缭绕的山壁呈现出青翠的颜色,溪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解讲活动结束后,太子返回重阁,继续探寻真理的源头,体现了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弦繁”,在交谈中,智慧如同泉水般涌流,文辞如同繁星般璀璨,展现了思想与语言的丰富与深邃。
“轻生逢遇误,并作辈龙鹓”,诗人感慨于人生短暂,但能够遇到这样的解讲活动,如同与龙鹓(传说中的神鸟)为伍,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顾已同偏爵,何用挹衢樽”,最后,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然有幸参与,但与真正的智者相比,仍有所不及,表达了对更高层次智慧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解讲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昭明太子及其弟子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余生本孤拙,所志在云石。
薄宦偶缠锁,未遂林泉适。
迩来备台选,幸一当言责。
狂愚抵罪辜,遽从遐徼谪。
区区数千里,车马倦行役。
浈阳颇善地,解辔喜安席。
官散无所事,度日多闲隙。
太守苏宣甫,邀我访奇迹。
西山有石室,疑是灵仙宅。
翛然烟径入,讶若天门辟。
中泻一溪清,傍映千峰碧。
万穴滴瑶乳,两岸张翠幕。
爽气来先秋,昏岚生未夕。
不知造化意,何为置穷僻。
周生说到难,兹文不虚摭。
怪容诚莫状,胜迹今始获。
暂已莹耳目,久觉生虚白。
拂拭缨上尘,回头谢朝客。
虽非吾所乐,聊以慰奇只。
圣恩未放还,屡游君莫惜。
彭绍之墨玄又玄,问谁得法托之仙。
凌烟胶漆有三昧,鲁直之什曹洞禅。
我欲大振狮子吼,直恐惊翻龙象筵。
纷纷是事但且置,一言为语千金廉。
唐人五字魂绕天,箕敛四大归新篇。
空馀句法落寰海,豆萁不觉相熬煎。
中原可复墨可黔,鬓丝白发知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