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彼金粟山,制此藤苔质。
杀青印法华,青莲辉佛日。
巧擘始何人,云影犹馀霱。
品过澄心堂,用佐随安室。
伊余岂知书,聊以学抢笔。
惟兹玉版良,义从金口出。
作字于何宜,恰称波罗蜜。
同异异中同,一二二而一。
昔彼金粟山,制此藤苔质。
杀青印法华,青莲辉佛日。
巧擘始何人,云影犹馀霱。
品过澄心堂,用佐随安室。
伊余岂知书,聊以学抢笔。
惟兹玉版良,义从金口出。
作字于何宜,恰称波罗蜜。
同异异中同,一二二而一。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用金粟藏笺书经朅尔成诗辄书于后》。诗中描绘了对金粟山所制之藤苔质地的古笺纸的赞美,以及对使用这种纸张书写佛经的虔诚与敬意。
首句“昔彼金粟山,制此藤苔质”描绘了金粟山制作的古笺纸,其材质为藤苔,充满了自然与历史的韵味。接着,“杀青印法华,青莲辉佛日”两句,通过“杀青”这一传统工艺,将法华经印制在纸上,青色的纸张与莲花的光辉相映生辉,象征着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巧擘始何人,云影犹馀霱”则表达了对制作这等精美纸张之人的赞叹,即使岁月流逝,云影依然留有痕迹,暗示着技艺的传承与不朽。接下来,“品过澄心堂,用佐随安室”两句,提到这纸张曾被用于澄心堂的品鉴,以及随安室的日常使用,强调了其品质与实用性。
“伊余岂知书,聊以学抢笔”表明了诗人虽非书法高手,但愿意学习并尝试用这纸书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最后,“惟兹玉版良,义从金口出。作字于何宜,恰称波罗蜜。同异异中同,一二二而一。”总结了整篇诗的主题,即这纸张如同玉版般珍贵,其意义源自金口(即佛经),适宜书写的是波罗蜜(佛教术语,意为到达彼岸),在看似不同中寻找相同之处,表达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理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古代工艺与文化的赞美,也蕴含了对佛法智慧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爱好文学与艺术的帝王,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
渐稠红飞尽,早秾绿、遍林梢。
正池馆轻寒,杨花飘絮,草色萦袍。
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槛渍春膏。
趁取芳时胜赏,莫将年少轻抛。鞭鞘。驱放马蹄高。
世事一秋毫。便飞书倥偬,运筹闲暇,何害推敲。
花前效颦著句,悄干镆、侧畔奏铅刀。
何日重携樽酒,浮瓯细剪香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