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启文运,奎光烛寰区。
六经脩治教,四海宗唐虞。
英才育庠序,科贡惟两途。
岁时重遴选,济济登天衢。
伟哉高夫子,世业称名儒。
穷经务深造,秉志怀远图。
场屋屡弗利,乌兔惊奔趋。
楚山隐良璞,沧海遗明珠。
秋来忽充贡,别我游皇都。
孤舟舣江曲,情深倒玉壶。
蘋花弄秋水,霜叶飒高梧。
执袂忍分手,感时心转孤。
去去勿淹滞,金门曳长裾。
大明启文运,奎光烛寰区。
六经脩治教,四海宗唐虞。
英才育庠序,科贡惟两途。
岁时重遴选,济济登天衢。
伟哉高夫子,世业称名儒。
穷经务深造,秉志怀远图。
场屋屡弗利,乌兔惊奔趋。
楚山隐良璞,沧海遗明珠。
秋来忽充贡,别我游皇都。
孤舟舣江曲,情深倒玉壶。
蘋花弄秋水,霜叶飒高梧。
执袂忍分手,感时心转孤。
去去勿淹滞,金门曳长裾。
这首诗是明代林景清所作的《送高孔明贡元朝京》。诗中描绘了送别高孔明赴京的情景,以及对高孔明才华与志向的赞美。
首句“大明启文运,奎光烛寰区”,开篇即以“大明”象征明朝的兴起,文运昌盛,奎星之光普照天下,寓意国家繁荣、文化兴盛。接着“六经脩治教,四海宗唐虞”,指出通过修习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四海之内皆尊崇唐虞盛世的治国理念,强调了教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英才育庠序,科贡惟两途”,说明人才在学府中培养,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体现了教育与选拔人才的制度。接下来“岁时重遴选,济济登天衢”,描述了每年进行的选拔考试,众多才俊汇聚,踏上仕途之路。
“伟哉高夫子,世业称名儒”,赞扬高孔明作为杰出的学者,其家族世代为儒,声名显赫。接着“穷经务深造,秉志怀远图”,表明高孔明致力于深入研究经典,怀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场屋屡弗利,乌兔惊奔趋”,暗示高孔明虽多次参加科考但未获成功,时间如飞箭般流逝。随后“楚山隐良璞,沧海遗明珠”,比喻高孔明虽未被当世所识,但其才华犹如深藏的美玉或遗落的明珠,终将发光。
“秋来忽充贡,别我游皇都”,写秋季高孔明终于被选中进京,与诗人分别,前往京城。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孤舟舣江曲,情深倒玉壶”,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孤舟停泊在弯曲的江边,诗人内心情感深厚,如同倒映在玉壶中的水波。
“蘋花弄秋水,霜叶飒高梧”,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蘋花在秋水中摇曳,霜叶在高梧树上飘落。最后“执袂忍分手,感时心转孤”,表达了诗人与高孔明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感叹时光易逝,心中感到孤独。
“去去勿淹滞,金门曳长裾”,寄语高孔明前程似锦,希望他能顺利进入朝廷,身着长袍,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整首诗通过对高孔明才华、志向及离别之情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才的尊重。
肮脏田官委吏偕,山于吾属倍青哉。
星言舆轿蒙茏里,山半振衣嚣鬨埃。
针水布畦春泽匝,吟风夹路岁寒来。
架岩刳木泉悲响,锁洞白云花烂开。
灰冷虚堂敷白氎,爨清一饭脯青苔。
欲求出世三空义,一咄疏狂道眼裁。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宁从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衮衮河渭浊,皎皎江汉清。
源流既自异,美恶终未明。
嗟我顽钝质,乃与公并生。
出处每自托,讴吟辄尝赓。
譬如病足马,共此千里程。
胜负坐已决,岂待终一枰。
忆公年少时,濯濯吐新萌。
坚姿映松柏,直节凌榛荆。
学成志益厉,秋霜落春荣。
澹然养浩气,脱屣遗齐卿。
百鍊竟不变,三年终未鸣。
区区两郡守,籍籍四海声。
年来效溯默,世事慵讥评。
不见室家好,恍如揖重城。
别离长尘垢,岁月何峥嵘。
彭门偶会合,白发互相惊。
受教恐不足,吐论那复争。
疾雷发聋聩,清月照昏盲。
笃爱未忍弃,浪云旧齐名。
更请同郭许,题品要当精。
述哀家园忍重论,墨沈犹新泪亦温。
宁比庐陵阡表痛,略同河曲寓书言。
固知信友方为孝,不独因文得幸存。
犹记项城称帝事,已牵时难入私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