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问大沩路,失脚到小庐山。
惭愧没个虏子,满堂都是乡关。
过江问大沩路,失脚到小庐山。
惭愧没个虏子,满堂都是乡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愿监寺自长沙游清修依元禅师兴发复入城余口占四首赠之》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诗人过江寻访大沩路,不慎踏足小庐山的情景,表达了对未能找到正确道路的歉意和对满堂乡人的感激之情。
首句“过江问大沩路”,诗人以一种探寻的姿态,表达了对知识或真理的追求,过江象征着跨越障碍,问路则意味着寻求指引。次句“失脚到小庐山”,在寻找过程中意外地踏入了一个新的境地,这里的小庐山可能象征着诗人所遇到的新挑战或新发现。
“惭愧没个虏子”一句,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诗人意识到自己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有所不足,没有找到预期的答案或方向。“虏子”在这里可能是指具体的指导者或正确的路径,也可能是诗人自谦的一种表达方式。
最后一句“满堂都是乡关”,则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和人的感激之情。这里的“乡关”不仅指家乡,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意味着在旅途中,尽管面对未知和挑战,但身边的人和环境给予了他支持和安慰,使他感到温暖和安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探索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感激与依赖。
忆初我来时,夜色如墨障。
心常念明月,几日西南上。
松梢倚楼角,一玦偃相向。
渐见轮中物,依稀吐形状。
今宵东岭外,滟滟金波涨。
人间重此夕,一岁号佳赏。
而我督秋试,锁宿密如藏。
细务纷满前,约束甚鞿鞅。
无由奉朋侣,彻晓坐清旷。
之人富才华,笔力趫且壮。
谁陪把樽酒,露下与酬唱。
南墙咫尺地,使我起遐想。
人生此良会,可惜已虚放。
独立中夜归,俯首入书幌。
簿领迷人喜暂闲,聊寻古寺陟孤峦。
柏藏一径中间窄,云敛千峰四面宽。
远目已将飞鸟过,寸心更乞老僧安。
若为借得禅房宿,卧看龛灯一点残。
二子共赍刀,翩翩去意豪。
负才皆万选,入守定双高。
上道梅薰袖,还家草映袍。
须知本鸿鹄,终不在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