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几个得天然,便拟坡仙与懒仙。
此去云栖幽绝处,明知万玉戛晴烟。
琅玕几个得天然,便拟坡仙与懒仙。
此去云栖幽绝处,明知万玉戛晴烟。
这首诗描绘了竹埭的自然之美,诗人以“琅玕”比喻竹子,巧妙地将竹子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通过引用苏东坡和张岱两位文人的名字,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文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所象征的高洁品质。
“此去云栖幽绝处,明知万玉戛晴烟。”这两句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竹埭置于一片云雾缭绕、幽静绝美的环境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竹子在晴空下的光影交错中,如同万颗玉石般闪烁,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形态美,也暗示了竹子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整首诗通过对竹埭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八月江行好,风帆日夜飘。
烟霞经北固,禾黍过南朝。
社客无宗炳,诗家有鲍昭。
莫因贤相请,不返旧山椒。
浸野淫空澹荡和,十年邻住听渔歌。
城临远棹浮烟泊,寺近闲人泛月过。
岸引绿芜春雨细,汀连斑竹晚风多。
可怜千古怀沙处,还有鱼龙弄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