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山不老,须鬓白成银。
试问香山社,于今尚几人。
如何山不老,须鬓白成银。
试问香山社,于今尚几人。
这首诗以“山中逢故人”为题,透露出一种隐逸与怀旧的情感。诗人在山中偶遇老友,不禁感慨岁月流转,山川依旧,而人的容颜却已老去,须鬓皆如银丝。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的永恒,也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如何山不老,须鬓白成银。”这两句以山的永恒反衬人的衰老,山川依旧,而人的容颜却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苍老。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间对生命的影响,引发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深思。
“试问香山社,于今尚几人。”诗人通过询问“香山社”中还有多少人健在,进一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香山社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交团体或文化圈子,这里的提问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一同共事、共享欢乐的朋友逐渐减少,留下的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在山水之间,诗人与老友相遇,既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友情的珍视。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
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官俸将生计,虽贫岂敢嫌。
金多输陆贾,酒足胜陶潜。
床煖僧敷坐,楼晴妓卷帘。
日遭斋破用,春赖闰加添。
老向欢弥切,狂于饮不廉。
十年闲未足,亦恐涉无厌。
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
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沈冥十五春。
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
可怜风景浙东西,先数馀杭次会稽。
禹庙未胜天竺寺,钱湖不羡若耶溪。
摆尘野鹤春毛暖,拍水沙鸥湿翅低。
更对雪楼君爱否,红栏碧甃点银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