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不同时,高节偏于墨色宜。
莫遣世间丹绿笔,等閒俗却岁寒枝。
春花秋月不同时,高节偏于墨色宜。
莫遣世间丹绿笔,等閒俗却岁寒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铚的《墨君十咏(其四)霜节》。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墨色的偏爱和崇尚,以及他对于世间俗物不冷不热态度的批判。
“春花秋月不同时,高节偏于墨色宜。” 这两句通过对比春天的花朵与秋天的明月,强调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墨色的独特喜爱。这里的“高节”指的是高尚的情操,而“墨色”则象征着纯净无瑕。
“莫遣世间丹绿笔,等閒俗却岁寒枝。” 这两句诗人通过不让世间的鲜艳颜色(丹绿笔)与岁月的沧桑(岁寒枝)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对于过于追求外在华丽装饰的世俗态度的不满。诗人认为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没有持久的价值。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王铚清高脱俗的情怀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对于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视。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
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
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
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
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
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
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霁景映苍麓,岚光泛层峦。
清和惬幽步,窈缭穷遐观。
偶与文会俱,未觉心赏阑。
一窗奥明具,万象高下宽。
城郭隐沙际,庙宫见林端。
引涧日流厨,取泉时出山。
摩挲云杉去,惆怅烟竹寒。
嘤鸣感伐木,肥遁思考槃。
邹公有荒台,百世名不刊。
悠悠湘波去,使我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