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色依庐阜,潮音接普陀。
江云晴自远,水月夜还多。
鸟为衔花至,龙因问法过。
瓣香瞻彷佛,帆影拂嵯峨。
石色依庐阜,潮音接普陀。
江云晴自远,水月夜还多。
鸟为衔花至,龙因问法过。
瓣香瞻彷佛,帆影拂嵯峨。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岩的宁静与神秘氛围。首句"石色依庐阜",写出了山石的颜色与山势相融,犹如庐山之秀美;次句"潮音接普陀",暗示了观音岩临近海面,潮汐声仿佛与普陀山的佛音相连,增添了神圣感。
"江云晴自远",通过江上的晴空白云,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晴朗的天气,使得景色更加深远;"水月夜还多",夜晚的月光洒在水面,增添了静谧的禅意,夜晚的美景也显得更为丰富。
"鸟为衔花至",以鸟儿衔花的姿态,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敬虔;"龙因问法过",则借龙来表达对佛法的崇敬和寻求智慧的心境。最后两句"瓣香瞻彷佛,帆影拂嵯峨",诗人点燃香火,遥望观音岩的模糊身影,而江上帆影轻轻掠过山峰,画面生动,富有诗意。
整体来看,蓝仁的这首《题观音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禅意,表达了对观音的虔诚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同人喜于野,素尚敦夙秉。
选胜到城南,顿入清凉境。
悬梦一径幽,秀竹千竿挺。
不见火龙飞,但看苍玉映。
微风度万叶,天籁自寥迥。
青浮白氎巾,绿动金杯影。
扫地坐莓苔,一片罗茵净。
伊蒲行素盘,晚饭催清磬。
夕阳斜透林,侧布金光竟。
淹留澹爽襟,宴笑开谈柄。
曰余寡谐俗,此君得吾性。
游非三湘远,迹偶七贤并。
陶然羲皇上,诸虑已尽屏。
愿截翠琅玕,吹笙踏缑岭。
不听迎潮报晓声,徒闻古寺号鸡鸣。
崇台观象星辰近,高阁凭虚沆瀣清。
雨过后湖浮翠黛,烟销双阙映葱菁。
欲寻帝子翻经处,书带萋萋草自生。